十月三十一日是西洋萬聖節,十一月一日與二日是亡靈節。大家都發揮創意,歡樂的打扮變裝與慶祝。
而萬聖節的前幾天,十月二十八日(農曆十月一日)正是老梅萬善同的入廟紀念日。每年農曆的這一天民眾會來參拜,廟前有演布袋戲酬神,靜靜的祭拜這些靈魂。本地人敬拜亡靈的方式,確實比較低調靜肅。
萬善同附近原是平埔族馬賽族小雞籠社的土地,番社也曾搬來這裡。而在清乾隆嘉慶年間許多漢人向番社承墾開墾此地。所以當時平埔族人與漢人兩者都在這裡居住。
所以後來在建造屋舍和道路時,才會在附近的土堆下挖出許多漢人或平埔族人的無主孤骸,善心人士便於大正三年元月修建一祠安置供奉,當時廟宇很小間。
在民國丁巳年(66年)修建為現狀。一樓祀主神萬應公,牌位上書寫”萬善同歸,仁立大道、神護天下,原大正三年元月八日建造,民國丁巳年冬月修立新建”。牆壁與屋頂是彩繪磁磚。正面上面有八仙彩繪,牌位上有福祿壽三仙彩繪,牆上有民俗故事彩繪…等。柱子”萬善造化濟渡神靈、同歸赫耀護國祐民。68年孟冬信士郭扶以敬獻”。香爐”甲申臘月信士陳己夫、陳正枝敬獻”。石獅”民國戊午郭連旺立敬獻”。
二樓祀地藏王菩薩、包公、福德正神等神明。牆上是龍的彩繪。二樓圍牆是剪粘與交趾陶作品由核一廠與魏楊阿笑敬獻。每年農曆十月一日是入廟紀念日。
老梅萬善同是一間有人情味又有悠久的歷史典故的廟宇。
老梅萬善同 |
說明:
平埔族人有一習俗,會將死去的親人葬於他原來居住的房間裡面:
節錄《諸羅縣志》卷之八‧風俗志:
「無棺墎塋域,裹以鹿皮,有生時置一器如廂,入己物其中,死即以為棺者。瘞所居床下;移其居,而舊宅聽其自圮。……」
二樓祀地藏王菩薩、包公、福德正神 |
一樓祀萬應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