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內阿里磅古厝

         在內阿里磅有一間古厝,屋主許先生説這間房子有五代的歷史了!現在沒有人居住,屋主在旁邊蓋了一間房子居住。這是一間石砌與土埆厝,所用的石塊是砂岩,只有一兩塊安山岩,砂岩內含很多石英,有四枳繚與亂砌砌法。石塊上面砌土埆。在山牆有紅磚在上方隙縫填塞,這間房子看起來修繕過幾次。房間數看起來是三到四間。窗戶是石條窗,瓦屋頂。

        這邊的開墾從十八世紀就開始,能看到保留這麼好、這麼有歷史紋理的古厝,實在幸運。

                    






砂岩

砂岩



山牆


砂岩

安山岩


砂岩

砂岩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找尋琉球鳳尾蕨

        練習是為了要很快熟悉這個植物!

        因為郭城孟老師說這個很稀有,在基隆的砲台可以看到,它長在人工堆砌的石牆。

        所以筆者去找到它們,砲台位置從東排到西,如下:

 槓子寮砲台


生長在邊緣、潮濕的地方,乾燥的地方沒有它的蹤跡。

頂石閣砲台

社寮東砲台


二砂灣砲台,非常多




四腳亭砲台


白米甕砲台

下面的砲台區沒有一株植物,因為這裡的環境乾燥,它無法生存。爬樓梯上去,大樹公的上面的射擊指揮所找到,因為這裡比較潮濕:


大武崙砲台



        營養葉與孢子葉是頂羽片與側羽片左右各一,或頂羽片與側羽片兩對,記住這樣的特徵,以便日後在幾秒內快速認出。因為隨時會遇到,經過它的時間只有幾秒鐘,且鮮少特別撥空去找它,所以就這樣練習。

        我想的是:石門有這麼多石砌牆或駁坎,應該適合它們生長:

        終於我找到它們了!並且快速地確認!地點不公布。112/12/6

























螢火蟲觀察紀錄112/12/10

     冬天有螢火蟲嗎?

      我們記錄的螢火蟲資料,只在十月份以前有資料,所以為了補充這個資料,在十二月來觀察。

      12/10有螢火蟲,會發光,是台灣山窗螢的幼蟲。數量比八月九月的觀察記錄少,沒有看到成蟲,因為沒有飛的螢火蟲。







石門山、石崩山的補充說明

          關於石門山與石崩山做以下補充說明,並增加圖片:

         石門山的命名由來是因為石門洞而命名:

        石門洞是一海蝕拱門,因地殼抬升而露出海面,如一石門。

        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鄭開極之《福建通志》卷五,山川誌;「石門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

    《淡水廳志》記載:道光同治年間,行政區域改制,改為芝蘭三堡三十二庄之中的:「石門迅莊」,屬滬尾(含洼水)水師營,防衛石門、三芝兩區海岸。1871年(同治10年),《淡水廳志》記載「海岸石門」為淡北外八景之一。

        日治時期1920年(大正9年),日本政府因《臺灣街庄制》改設石門庄。

        石門的命名是因為有石門洞而命名為「石門」。

    相鄰的尖鹿,原來發音為尖子鹿。 是更早就有的地名,現在只有發音,沒有更多的相關資料。尖子鹿古稱「尖仔碌」,平埔族語,正確音「尖仔ㄖㄨˋ」,後改稱「尖仔鹿」、「尖鹿」。也劃分成為石門區的一個里:尖鹿里,本里開發始於乾隆末年,由漳州移民羅、林二姓所闢。本區重要行政單位,如鄉公所、分駐所、電信局、郵局等,皆在本里境內。


    關於崩山,石門區有老崩山與石崩山:

      老梅溪到石門溪之間的台地稱為崩山。

    崩山的字義為「山崩」之義,在道光二十年的契約書中記載「崩山庄」。

    古名頂崩山(1904台灣堡圖地名)(現名石崩山)在現在的石門區衛生所後山即石門坑內到北192K處。

    而古名下崩山(1904台灣堡圖地名) (現名老崩山)在大溪墘的上方。這些地方容易發生坍方。

    崩山口到草里這裡的地形是火山形成的台地地形,在台地邊緣是斷崖,剛好是台二線沿線,就是因為這樣沿線每逢大雨必淹,10662日大雨時大區段的坍塌,整條台二線道路堆滿山上沖下來的土石流,有非常嚴重的災情。

崩山口:台二線26.5公里處,北19-1路口聚落。潘氏清乾隆時期進入開墾,路口有潘氏祖先潘開禎之墓。潘開禎之子潘恭後來築四合興圳開墾大丘田,有墾號四合興與潘合成墾號,被稱為「老梅潘」。潘氏公廳在大丘田。

摘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台灣堡圖,筆者圈了兩個紅色圈圈:上面是石門山,下面是石崩山。


摘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對照現在的地圖,筆者標記兩個紅色記號:上面是石門山,下面是石崩山。

摘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日治初期台灣三角點及水準點配置圖,伊(11)是石門山,伊(12)是石崩山。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十六世紀的記錄

故宮展出的「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展出珍貴的古文物和書籍

林氏侯登所著「東印度水路誌」之中,他畫下各國的人物,

也畫下他在印度所看到的水果



同時以十八世紀的「番社采風圖」的幾張圖片做對照。




看到這些文物,滿滿的感動,感謝這些人的記錄。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下員坑、麟山鼻

 接續下員坑山的踏查,將下員坑地名、麟山鼻地名做說明如下:

下員坑山

下員坑山在麟山鼻岬角上,高30.3公尺,二等三角點1068號。

以下載自中央研究院網頁百年歷史地圖的地圖三角測量點及水準點配置圖,在石門區有幾個測量點:麟山鼻的點就是下員坑山這個點。伊(11)是石門山,伊(12)是石崩山。

日治初期台灣三角測量點及水準點配置圖

與台灣堡圖:

台灣堡圖


下員坑

下員坑是地形得名,「下」表示方位,在某地之下,「員」是由圓字而來,是台語「灣」的意思,「坑」即是短小溪谷,由泉州移民花、邱、許三姓墾殖。



下罟寮、白沙灣

    下員坑靠海處舊名「下罟寮」,因風景優美近似日本之「鐮倉」,日治時代改名「鐮倉」。民國五十年代初期白沙灣海水浴場開幕,遐邇聞名,乃又漸漸以「白沙灣」取代下罟寮。當年大戲「西施」在此拍攝聲名遠播。近年北觀處在此興建地辦公大樓,遂成新地標。新北市政府自2000年起,連續多年在石門辦國際風箏節,地點多在白沙灣舉辦。

    聚落集中在台二線西側靠海,以及東邊山坡的「花」姓家族。早年稱下罟寮可知居民多以捕魚維生,尤其是沙灘長非常適合「牽罟」的捕魚作業方式。近年來因北觀處的設立,遊客日增,原來靠海住戶都改販售戲水用品為主的商店和以年輕族群為主的沙灘吧。最早以前白沙灣生產的花生為本地特產,特色為加入海沙下去炒,香味特殊。

下罟寮:是因為此地有牽罟,而放罟船、網具的矮屋稱為罟寮。:指位置在下方。



麟山鼻、鼻尾

1.           麟山鼻海岬,有居民十餘戶,民國六十年代有華農公司在此開發。最北端處有一石滬保存尚稱良好。「鼻尾」一直是本地居民對它的稱呼,日治時期才改成「麟山鼻」。

2.           關於麟山鼻,在1625年高級舵公諾得羅士(J. Noordeloos)所繪第一張完整的臺灣島圖〈北港圖〉中,圖上標有「de grauwe houck:灰色岬角」,經考證,此岬角實即麟山鼻。可能是當時荷蘭人船員看到這座黑灰色岩石的岬角,而有這樣的稱呼。

3.           1654年的大臺北古地圖,麟山鼻被標記成「第一岬角(Eerst Hoeck)」,富貴角則為「第二岬角(Tweede Hoeck)」。此岬角被稱為「第一岬角」,即意指由淡水開航船隻所遇到的第一個岬角。

4.           1854年美國海軍所繪的地圖Syauki pt是麟山鼻。Foki pt是富貴角。

5.    1884年法國遠征軍紀錄繪製。麟山鼻的名字以「Niusoa」標明。「Niusoa」就是法國人以發音做此地點的註明。從地圖上來看大部分的地名都是用閩南語發音,此地應該也是以閩南語發音來標註的。此時這裡應該有閩南人居住。法國人用「籠」或「龍」的閔南語發音即「Niu」與「山」閩南語發音即「Soa」標明地點,後來日本人根據法國人的發音才寫成「憐山」、「麟山」。最後就是麟山鼻的命名。


2023年12月8日 星期五

三角點與圖根點基石/豬槽潭鑛務課704基石


  關於三角點與圖根點基石設置的緣由,筆者找到相關的說明文章,為大家簡單的解釋這些基石設置的目的與經過如下:

  日本在統治台灣後,為了實際管理需要而在總督府設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快速地以三年時間在明治36(1903)完成基本土地測量,埋設三等三角點基石1028顆(因用途為地籍測量,故俗稱「地籍三角點」)、圖根點基石約 2300顆,製圖成果為「臺灣堡圖」。之後又由陸軍的「陸地測量部」於明治42(1909)開始實施數次更正式、更詳細的三角測量,埋設一等至三等三角點基石共約1176(俗稱「陸測三角點」 ),製圖成果為「臺灣地形圖」(前後發行1:250001:50000兩種)

  下員坑山、石門山、石崩山的基石就是這樣設置的。

  期間官方各機關亦有埋設各自用途的三角點基石,石門區豬槽潭有一基石就是鑛務三角點,材質是青石,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鑛務課設置,一面刻「鑛務課」、一面直刻國字小寫數字編號,長12.2cm12.2cm23.5cm。基石編號704,位在七股44號民宅菜園旁,海拔高度88公尺。基石一面直刻「鑛務課」,另一面直刻「第七百四號」。




  這些都是百年文物,希望這樣的說明可以幫助讀者認識這些文物。當然還有機會筆者會去察看石門的其他基石。

地圖石門GIS


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石門區的石崩山

        石門山找到以後,繼續向上找石崩山,石崩山海拔160公尺,就在北19線的路邊,也就是石門山這裡巴士站站牌是崎頂,再過王厝、茶葉工廠、游厝這幾站,往前左側有一墓地,還不到墓地的右邊路邊,若以北19線的里程數,大概是在2.8公里處。

        這附近以前是茶園,王厝到茶葉工廠這一帶就有13甲茶園,有幾間茶廠,現在是很寧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