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記錄石門:大溪墘路踏查

 大溪墘路踏查2022/11/29

    今天走這一段路,發現許多之前沒看到的。

    路口就是小雞籠社番社,是他們最後的據點。從大溪墘橋以北,老梅溪谷到小坑子溪谷,這一區域是小雞籠社自墾地。稻田與水圳都是他們自己開墾的。

    這條路沿著老梅溪走,一邊是山坡,(即是老崩山),路不寬大,路旁有筆筒樹、台灣狗脊蕨、烏毛蕨、半邊羽裂鳳尾蕨、觀音座蓮、蓪草、三葉五加、紫珠、還魂草、水同木、榕樹、相思樹、構樹等。是亞熱帶生態。物種很多。山邊有一棵水同木非常大棵,濕度夠,所以有許多蕨類。有一點陽光,所以蝴蝶飛舞,幾棵蓪草正開花,吸引各種蝴蝶採花蜜。還有一對樹鵲在吃構樹果實。

    小坑仔溪以東,地質是火山碎屑岩(集塊岩),所以這裡是集塊岩地質。而小坑仔溪以西的地質是火山熔岩流地質。

    老梅溪在這裡很寬廣,我們可以遠望老梅社區,也可以望向對岸的瓦厝邸聚落。

    路邊有一間廢棄的古老土埆厝與磚厝,還有一間福德宮,再進去也有停業的大閘蟹池。附近的土地似乎頻轉手,有一間新的房舍,四周種了落羽松,還有池塘造景,感覺不錯,有一對綠頭鴨雙雙入住。斜對面正在整理庭園,石門最肥沃的田地慢慢地改變中。

    這裡有大溪墘二圳,看起來也是小雞籠社建的,應該有近百年歷史。待我們查一下資料吧!水圳中有石蜑螺,看起來他們已經往上游爬了超過一公里了。居民稱之為國姓螺,好朋友說他們以前會加薑絲煮湯喝,很美味。現在很少了,要保護了。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記錄石門:課程討論

 課程討論2022/11/22

    學期差不多接近完成,美蓉同學以享譽兩岸、三彩八甲窯許俊翔大師的柴燒茶壺泡特別甘醇清香的茶給我們喝,來這裡上課是一種享受,謝謝美蓉同學。

    首先討論繼續的工作內容,課程進度和踏查方向。

    再來,謝謝讀者大眾的欣賞,我們互相討論地區報的編寫內容,集思廣益,加進更多的創意,讓文章能與居民的生活更加貼近,引起大家的共鳴。希望閱讀大眾能繼續歡迎我們的刊物。

    最後美蓉分享繪本的寫作與構思,讓我們了解一本內容豐富的好書出書歷程的創作維艱,出版過程的辛苦,非常難得。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記錄石門:薯榔

記錄石門:薯榔

    薯榔是多年生宿根性纏繞藤本植物。莖基部有刺。

    塊莖肥大,有數節,肉質呈咖啡色或棕紅色,含有單寧酸與膠質,染後呈赭紅色。薯榔染不怕曬太陽,因為不會褪色,所以是一種很好的植物染材料。

    閩粵生產的香雲紗即是以薯榔汁液塗染,再以鐵質的烏泥媒染處理單面,使絲綢呈現一面赭紅一面黑色的絲織品。

    本地漁民牽罟所用的罟,都是自己用月桃跟苧麻做的,並用薯榔染漁網,這樣能加強纖維韌性,並防止海水腐蝕漁網,延長漁網壽命。以前,本地山上有薯榔,漁民會上山買薯榔回家浸泡煮染漁網。

    他們平均分擔,每人做一段罟網,月桃做大條罟索,苧麻做罟網。首先,把苧麻去薄皮,留下纖維在水裡搓洗,然後以撚繩器撚成繩子。繩子做好後就買薯榔回來挫成泥浸泡上色與曝曬,重複數次,再煮染上色。每年還會再補染一次。染色的目的除了增加罟索與罟網的韌性,也因有顏色的網子在水中會產生影子,魚群不會衝撞漁網造成損壞。在尼龍繩問世以後,這種罟索與罟網已經被取代了。漸漸的,現在在石門也沒有牽罟的活動了!

    薯榔的運用由來很久,從最早歷史的記載,三百多年前西班牙神父的報告與清朝的方志就有記錄如下:

    1632年西班牙Jacinto Esquival神父「福爾摩沙島情況相關事務的報告」《台灣文獻》第54卷第4期:

『在senar這裡,他們販賣一種生在土裡類似蕈類的植物,長的大且長可以用來染紅網具和其他東西。』

    《諸羅縣志》卷十物產志

薯榔:「泉郡志」:『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皮黑肉紅。染皂用之。』

    《淡水廳志》卷十二考二物產考

『薯榔(染網用之)

          現在,山上許多地方有薯榔,而且都非常肥大,實地採集與染色,手作的感覺充滿溫度。

存放在老梅罟寮的尼龍罟索與罟網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記錄石門:品茶--包種茶

 品茶-包種茶

    今天去陳阿伯的茶廠品茶,因為上次跟他約定要來喝茶。

    阿伯說他晴天很忙,下雨天比較有空,今天是颱風天的概念,心裡七上八下的,就怕雨勢太大不能成行,還好,天氣剛剛好,跟阿伯天南地北的聊聊,喝好茶。

    石門做包種茶的廠比較少,阿伯的茶香氣足,喉韻夠。能喝到90歲老人家做的茶是幸福的,我很感恩!謝謝阿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