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2020/10/29核電除役工作坊

 

2020/10/29核電除役工作坊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與萬金石海洋社區大學舉辦

核廢社會溝通規劃案

北海岸.「核」你記錄--願景工作坊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規劃了這個工作坊,

首先由萬金石王校長致詞,萬里區公所區長致詞,

團隊帶同學了解核電除役與核廢處置的基本知識以後,

同學分成四組個別了解核電廠的興建與除役的時程。並互相討論核廢料儲存的相關議題。大家熱烈討論並寫下在地人最切身的感受與受到核廢的威脅的心情。問題在於現在核廢處置沒有法律來規定,就像當初興建核電廠一樣沒有與民眾溝通。這是很重大的議題,但目前只有新北市核安監督委員會跟石門區核一廠除役監督委員會能夠為人民發聲。

大家都希望政府能聽到在地人的聲音,今天這個核廢社會溝通案工作坊做得才有意義。

團隊有在北海岸社區拜訪社區人士,也製成影片播放給大家討論。

同時,會場布置將核一核二的大事記列舉出來,還有新聞的報導剪報。再加上珍貴的歷史照片讓我們回想在地過去發生的事件。

主辦單位的夥伴帶我們回想核電廠建廠之前與現在地方上有甚麼改變。還有除役以後我們的願景。

下午,大家再統整我們討論的議題與回饋,完成充實的一天。

無論如何感謝政大社會科學院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啟動這樣的模式,很認真地讓在地的我們了解相關資訊,謝謝你們。























2020/10/27金山兩湖里至重和里三和國小古道踏查

2020/10/27金山兩湖里至重和里三和國小古道踏查 
本路段從倒照湖51號開始,經過倒照湖、葵扇湖連接大路崁古道抵達重和里三和國小。倒照湖51號往上通往石門阿里磅,往竹子山通往竹山古道、阿里磅瀑布。往下就是今天要走的路。
 兩湖里這裡平坦且有水源的地區全部都種稻,過去種在來米,日治時期種蓬萊米。台灣原有的米的品種是在來米,沒有蓬萊米好吃,所以日本人在北海岸試種蓬來米,也在兩湖里種。種第二年時因為區域寬廣,會混種混到在來米,不好吃。後來選在竹子湖種,因為旁邊沒有其他田地,不會被混種。而農民每年要跟竹子湖拿蓬萊米的種籽種。(資料記載蓬萊米為粳米和秈米的混種,初始的蓬萊米品種,係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改良成功。1921年,於台北草山上的竹子湖栽種成功,後逐步推廣。) 
這裡的石砌梯田年代久遠,整齊平整,每年農民在秋收後農閒時,會慢慢將田裡的石頭砌上,一點一點做,他們不急,甚至二、三十年才整理完成。開墾時水圳會最先做起來,再做田地、橋樑與道路。觀察這裡的水圳,是很古老的建築物。 
山坡地且沒有水源者全部種茶,這裡到阿里磅瀑布古道的福德同山坡都是。每次採茶製茶期,工人從金山過來住在福德同旁邊茶寮的工人宿舍,住幾天採茶與製茶,等製好粗茶再走金包里大道(魚路古道)挑到台北賣。 其實,從金山到台北的魚路古道原本是人在走的路,其次是石門茶農挑運茶葉的路,第三是挑硫的路,最後才是魚路。當初李瑞宗老師研究時問到金山的居民,所以有這樣的命名。大油坑的人並不稱此路為魚路古道。 
金山這裡的溪並不寬,挑茶時用跳的過去可以。但陽明山溪流較寬,每每將茶葉浸濕,所以茶神許里捐款建造了許顏橋,照顧石門茶農,因為一擔很重至少100斤,而且要挑一天才能到。 關於竹子山古道福德同的傳說:過去嶺頭喦(擎天崗)的牛會跑到這裡,所以毛(麻)少翁的人找到這裡將牛帶走。他們覺得福德同的土地公很靈驗,所以就將土地公請到嶺頭喦祭拜,讓金山居民找了好久才找到,並將土地公帶回。其實嶺頭喦(擎天崗)已經有土地公,不需要這樣做。
 本段倒照湖起點海拔高約306公尺,開始是往下的石階路經過梯田,到葵扇湖。再從葵扇湖過去。此次我們從葵扇湖路邊開始走,在葵扇湖高度約200公尺,這裡一棵大樹上有一大虎頭蜂窩,我們安靜通過沒有驚動蜂群。這附近是農田,經常有農民在其下種植農作物,虎頭蜂竟然敢在這裡築巢?往前有竹林,有層層的休耕的石砌梯田,古道石階清楚路況很好。
幾百公尺後到達土地公廟,土地公是石頭雕刻的。這裡地名是竹子山腳,從這裡開始是大路崁古道,有一告示牌,路往下,本路因為公所有修整是木條鋪面,從這裡開始往下走,路很筆直很長,路邊也是竹林與休耕的田地。 大概幾百公尺後來到北25線路上,這裡路邊一樣有大路崁古道的告示牌,穿過馬路繼續下行,開始沿溪水而行,路彎彎曲曲有鋪木條但有損壞的情形,溪中有大石塊,一棵好大棵的水冬瓜倒在路上並繼續生長,我們要穿過它,這一段沿溪路段較濕潤,危險的部分有拉線保護,再到達一座橋,對面一棵樹上又有一大虎頭蜂窩,幾隻蜂飛出來且面向我們,老師告誡我們這種情況不能再靠近,只剩幾百公尺就到目的地, 我們很想過去,但為大家的安全只能放棄。
所以我們走回這小段的段落北25線上,也順著縣道馬路走回去葵扇湖停車處開車,去大路崁古道的終點(一樣在北25線上),終點有告示牌,還有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標誌,這邊已經是熱鬧的、有幾戶民居的聚落,旁邊有步道通三和國小。 
〈淡基環山古道〉之中,我們已踏查路段從三芝二坪頂段、內橫山、坑內、石門全部、現在連接到金山兩湖里、重和里,還有已踏查的萬里神主嶺、大嶺古道,即將成一完整的連線。 繼續努力喔!
起點倒照湖

兩湖里古道

往上通往阿里磅

倒照湖梯田

樹上的虎頭蜂窩




土地公

告示牌

大路崁古道

中間段路邊

水冬瓜

虎頭蜂窩


陽明山國家公園標誌

大路崁古道

重和里聚落,通往三和國小


1904年台灣堡圖,(藍色路線即是兩湖里至三和國小路線)

google map (與上圖對照)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2020/10/25新北市社大四校攜手偏鄉計畫第一場:萬金石社大參訪

2020/10/25新北市社大四校攜手偏鄉計畫第一場:萬金石社大參訪

今天由崇光社大教師及行政人員參訪萬金石社大,啟動第一場四校的交流研習活動。

王校長首先歡迎崇光社大夥伴們的光臨,同時開始今天的研習。

壹、上午研習

一、崇光社大教師及行政人員研習:

1.          崇光社大基本理念:尊重生命、樂活學習、社區共識、守護水源。

2.          報告107年社區大學發展條例通過,社大開始有法源依據而存在,因此偏鄉設立學習點,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協助推動地方公共事務、強化在地認同及地方創生、培育地方人才、發展地方文化、地方知識學及促進社區永續發展。

3.          教室的分配。

4.          110年春季班新北市教育局啟動13所社大聯網,崇光社大配合課務系統及網頁更新,以資訊化縮短行政庶務流程。

5.          本年度疫情的應對措施、課程形式的調整方向,還有公共參與的活動內容。

6.          行政人員報告。

 

二、萬金石社大王校長簡介社大現況。並介紹萬金石社大的工作人員與同學。

 

貳、下午研習

研習課程:地熱能源

講師:王守誠老師

台灣海洋大學地熱發電研究團隊、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台灣智慧綠能產業聯盟理事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林正洪研究員/副所長的研究報告

一、探索獅頭山公園地熱區

美國黃石公園是火山每60萬年噴發一次。現在是在週期之中。

在獅頭山公園下面海底火山有岩漿庫,有23公里深,10公里厚,面積有1/4個台北的大小。

從獅頭山涼亭往東邊看:野柳岬是山脈殘存構造,再後面是核二廠,核二廠後是火山,100萬年前噴發。火山熔岩溫度攝氏700度是固溶體,含石英與長石。老的火山下面有地熱,所以核二廠下面是地熱區。

斷層在平原與山交界面,金山斷層與山腳斷層距離10多公尺。

再往涼亭的西邊望:前方右邊海上的下方是海底火山。

103年發現這裡磁力異常、未噴發,有熱異常,表示這裡有海底火山。

海底火山有三:

1.          金山外海。

2.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因為地底下10公尺有酸性溫泉,表示底下有岩漿。

3.          基隆嶼旁,活動中的海底火山。

掃描海底有火山孔,拱起,有泡泡。

 

二、探查(火更)仔坪附近地熱

老師帶領同學從磺潭社區沿著路並順著萬里磺溪往上走。

火山活動有些地方抬升,即熱的地方是抬升的。有些地方垮下。地殼在拉張時有的地方抬升,有的地方垮下。獅頭山兩側平原與盆地是垮下的。但山上這裡是抬升的。

較接近溪的上游的地方,水是冷的而且是藍色的。

有地熱的地方,蒸氣會將石頭蒸煮,石頭中的礦物因而分解,最後成為白白的黏土,這與人類的歷史演進有關。這些黏土可以做陶瓷器。人類從冰河時期能夠存活下來,是依靠地熱。因為這裡是溫暖的地方,並提供塑造工具的材料。在溫暖的地方提供陶土,就如人類的方舟。

這裡原來有原住民(平埔族),原住民(平埔族)喜歡住在環境不熱、舒服且有水的地方。

活火山有二:

1.          基隆嶼旁,1867年基隆大海嘯幾千人死亡,就是這個海底火山爆發造成的。

2.          烏來。

老師一邊帶領同學走路一邊講解,也請我們注意觀察硫磺味重的地方,這地方就是噴氣孔的所在。我們在離起點一公里處折返,回程在離起點四百五十公尺處,也就是清水溪匯入萬里磺溪處,發覺硫磺味很濃,的確在橋下發現一噴氣孔。噴氣孔附近呈白色。

同學回到磺潭社區填好問卷與回饋,完成今天一整天兩社大的研習與交流,也了解地熱的相關知識。 歡迎崇光社大再次參訪。

合照

崇光社大校長致詞


崇光社大董事長、會長與校長

崇光社大行政人員

萬金石社大認識萬里連班長


獅頭山公園

獅頭山公園

(火更)子坪附近區域

王老師解說

地熱噴氣孔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石門茶葉人文簡介 阿里磅紅茶

 

石門茶葉人文簡介        阿里磅紅茶

前言

參考資料

去年有做茶業的資料(108/4/16課程內容),今年因為陽管處委託中科院林品中先生做一份調查《清代與光復後茶產業調查研究》,所以加上這些內容做這一新的版本。

參考資料:

108年委託辦理陽明山國家公園《清代與光復後茶產業調查研究》林品中

明治288月中淡水支廳行政事務及館內概況報告1985年九月九日明治乙種永久保存第13卷台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2-4001

現有古文書資料以《台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永久保存公文類篡》最多。

《淡水郡管內要覽》淡水郡役所 成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三芝庄要覽》三芝庄役場 成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

《台北廳誌》胡清正等譯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基隆淡水郡彙編》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石門茶葉特色:厚、苦、澀。

阿里磅紅茶

紅茶特色是全發酵製作,發酵的溫度與時間要抓準,「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好壞茶差很多。石門的茶師有掌握這些技術,他們知道甚麼時間採茶,茶的發酵時間,溫度控制,要算得很精確。且石門紅茶是台灣所有地區中最早做出來的,其他地區做不出這樣的顏色與味道。而因緣際會,這些優秀茶師剛好聚在阿里磅。石門阿里磅紅茶的特色是又厚又苦又澀。在日治時期之前沒有咖啡,是靠紅茶提神的。而石門紅茶的厚、實味道深得市場喜愛,當時紅茶銷售是經由日本人出口的,日本人的做法有標準作業流程,所以有茶師專業訓練與養成。但是現在走輕口味

茶樹所代表的意義

茶樹的茶花與茶籽同時存在,有些枝條結籽,另一枝條上還在開花,也有新的花苞出現,這樣不停地開花結果,表現生生不息綿延長久的意境。

在廟宇建築也雕刻與繪畫茶花,反映出茶正是地方重要產物也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

例如:三芝福成宮中門上面旁邊石雕左邊有3朵,右邊有6朵茶花。表示茶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興隆的意思。這石雕是由曾慶餘(曾文惠的父親)捐贈的,所以他要求雕刻師雕刻茶花就表示他本人想傳達茶花代表的特別意義。

原鄉安溪。

安溪。

台灣的茶苗源自於福建安溪。安溪人口4-5萬人。土地全部種茶,若是在當地的一條路上開車20分鐘,全程路上看到的都是茶園。

有一條溪:藍溪,很汙濁。茶以人工扛或馬車運送。

安溪的山不長樹,不下雨,水源不足所以沒水田。

紅果金粟蘭。

紅果金粟蘭又叫九節茶可以生津止渴,而且茶湯放一個早上到下午不會酸敗,整枝曬乾煮茶,是以前北海岸平民喝的茶,山上都有此樹容易摘取,沒錢買茶的人就喝這個代替。現在三芝市場還有人採來賣。

地理環境。

開墾順序:

有水:水稻田。

有水,但無法開墾:大青、相思樹。

缺水:茶、相思樹。(相思樹可以當柴燒)

茶樹生長的環境因子:緯度、高度、濕度、溫度、夏雨、風向、日照、土質、座向、霧氣。

石門台地地形50-200公尺高,可以種茶。

梯田種稻米--------坡地種茶葉。

阿里磅:

乾華舊名阿里磅,是平埔族語的譯音字,語意不詳。阿里磅溪為番社金包里社和小雞籠社的分界。

本里為今核一廠廠址,開發於乾隆、嘉慶年間,汀洲五平移民練在君、練在恭等來此開拓,早年本地屬金包里社與小雞籠社地界。阿里磅溪畔、上游的阿里磅、與下游的小坑口以南,為金包里社的社地。

尖子鹿、阿里港()出現於道光9年小圭籠社廳六枝給埔(補?)墾批字(18430010334),根據內容該地原契在嘉慶四年遺失,可見得開墾時間早在乾隆年間,尖子鹿地名當在乾隆年間已有。

道光9年鍾天來立杜賣盡根絕契字(18200010350)

本區地形特色:集水區在上游,是圓形山谷的地形,水源充足且寬闊,適合開闢為梯田耕作。

中游是峽谷,地形陡峭可耕地有限,上游水源上可經由水圳引至高處。

1840年以前。

茶樹種植的起源

臺灣北部雖無原生茶種的記錄,但應為較早從中國移植茶樹並大規模進行生產的區域。法國東方學家Julius Klaproth1783-1835),曾1824年出版的《亞洲回憶錄》(Mémoires Relatifs à l'Asie)中提及:「(臺灣)茶是綠茶而非紅茶,大量出口到清國,作為草藥來使用。」這段記載雖未指明臺灣茶係指北部的茶葉,但根據1834年完稿的《淡水廳志稿》記載,Julius Klaproth 所見到的茶,很可能來自於臺灣北部:          茶,出太平山、大屯山、南港仔山最盛,年約出十萬餘觔,每觔價銀一錢至三四錢不等,挑運彰、嘉、臺、鳳發售甚多焉。

根據期刊文章《清末台灣茶業的發展》,1830年前台茶以內銷為主,1830年後則開始往福建銷售。

大屯山地區的茶樹栽種多係自中國帶來種子後栽種,在平鎮茶業 改良場邱垂豐副場長及胡智益博士等人協助下,林品中先生分別就士林平等里、三芝圓山里兩地老茶樹以 SSR 分子鑑定技術檢測後,確認這兩處約百年樹齡的老茶樹均以茶籽繁殖,且茶種與日治時期所採集 的「奇蘭」種茶樹有關,反映大屯山地區的茶農仍保有 19 世紀茶農混種的栽培模式。

乾隆年間三芝土地公埔

乾隆年間黃世賢帶四個兒子與眷屬由福建泉州安溪到台灣。他們從淡水上岸在土地公埔種稻米與茶。後來子孫先到深坑,是深坑「永安居」的始祖。

大屯山地區最早的茶園記錄

大屯山地區最早的茶園記錄,則出現在今新北市三芝區的興華里。1830 年一份有關半天寮(約 今 101 甲與園內路中間)的土地契約中提到「五股大租銀歷年陸角,係公茶園抵額,交黃青雲完納。」 這段文字顯示 19 世紀初期大屯山地區已有茶產業的發展。

1842年三芝埔頭坑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篡》中現存64張與江、曹家家合股開墾三芝埔頭坑的相關契約文書中,可以見到1802年(嘉慶7年)漢人入墾埔頭坑後,原以水田經營為主,直到1842年始有茶園,說明埔頭坑的茶產業約於 1840年代才漸成形。

三芝山豬窟

1892年陳海涼所立的契約中,便提及與陳萬往(「東順號」負責人)共置山豬窟等處的地業中即有茶園。

茶園專業化發展

部分大稻埕的茶商開始於大屯山與北投地區購置地業一方面直接經營茶園,另一方面作為產銷據點,方便交易。

1860年陶德、李春生、烏龍茶。

1860年陶德、李春生、烏龍茶

清末1860年淡水開港,英國蘇格蘭商人陶德先生於1864年將福建安溪茶苗引進在北海岸,台北盆地試種,並在淡水設立寶順洋行,為駐淡水代理人,也是怡和洋行在台的代理人。陶德是北台灣商人之領袖,人稱"台灣烏龍茶之父"1866年聘廈門人李春生來台擔任寶順洋行買辦,引進福建安溪烏龍茶苗來台試種。也招募廈門、福州茶師來台協助製茶。1869年載運第一批精緻烏龍茶銷往紐約,大受歡迎,台灣茶葉成為外銷大宗。

抽釐金

1870年代以後,清朝官員也開始對茶產業抽收茶榷。1871年臺灣道黎兆棠,首先找侯補知府胡斌會同淡水同知,開始試辦抽釐,每擔茶葉酌收釐銀1元。至劉銘傳接任巡撫一職後,又於1886年開設臺北府茶釐總局,以包稅的辦法將茶釐交給茶商抽收。當時官府在大稻埕要道上設卡稽查,鄉民擔挑入市,隨即論斤抽收,交完厘金後始各投行售賣。抽得的茶釐則作為撫墾經費,每年最多約可收銀多達六、七萬兩,此亦可見臺灣北部茶產業之興盛。

茶種:領台時期(硬枝紅心)

初期

日治初期北台灣山區產業的衰退可能與土匪有關。金山鄉耆老曾描述簡大獅搶奪居民之錢財、土地,甚至擄人勒贖。三芝聞人杜聰明也曾自述這些情形。經過幾年才逐漸改善。

芝蘭三堡的產茶區域,實包括陽明山國家公園西側今淡水、三芝沿山聚落,顯示 1895 年清朝、日本改朝換代之際,這一帶茶產量最高,品質亦最佳(平均價格最高)的聚落是土地公埔庄 (今三芝區圓山里),其次則是水梘頭庄(今淡水區南勢埔、埔仔頂)。

 1899 年總督府的土地調查開始針對金包里、芝蘭一、芝蘭三堡等區域設置派出所,配置吏員進 行實地調查。有關芝蘭三堡茶埔的調查,描述了此地土地廣泛,南北長、東西狹,東臨大屯山,堡內山岳連亙,平地很少,山間僻地水利缺乏,而且因為氣候關係,收穫不易。但是山間茶園頗多,從山腹至山頂開墾之,栽培茶樹,土質適切茶樹。尤其芝蘭三堡第一派出所所屬區域內茶園最多,包括土地公埔庄、新庄仔庄、蕃薯寮庄、錫板庄、後厝庄。其他各庄山間部落也多少有茶園,如小坪頂庄有 50 餘甲的茶畑。 自 1899 5 月開始在滬尾街設置第一派出所以來,逐步進入山間部落。

芝蘭三堡北部的老梅、石門、頭圍、小基隆庄另外設置第二派出所,這裡位置偏僻,原來是熟番小雞籠社開墾,其子孫還住 在老梅庄。這個區域自古以來也是對岸偷渡來臺上岸的地方,日本領臺初期一時是土匪巢窟,區內紛 爭多,而且每年 10 月到隔年 3 月是雨季,調查難度高。1900 10 月全堡調查結束,此區茶埔與拋 荒畑共有 2,500 甲(調查測量總數為 3,210 甲)。

大正 7 年(1918)鈴木三彥的調查,淡水支廳的茶種以土地公埔庄為代表,牛埔種(5 成)、蒔 茶種(4 成)、青心種(7 分),紅心種(3 分)。本區牛埔種的收量多,價格比蒔茶高,所以種得 最多;青心、紅心產量少,但品種好,不像其他種濫於採摘。三芝地區雖然茶產量多,但品質並不算很好。1900 年臺北縣的行政報告就提到芝蘭三堡所產之 茶大多劣質,往往曝日製造,辨務署長特別諭令業者必需注意。日治時期同業組合臺北茶商公會的 會務記錄亦可看到三芝莊(芝蘭三堡改制)在大正年間曾有交易粗劣茶的違規記錄,當地庄長戴賢廷 曾感嘆地方製茶之粗劣,大聲疾呼求其改善。

試驗改良

日人領台之後,持續推動茶產業,到明治34(1901)開始從試驗改良著手,並於台北文山郡深坑庄及桃園郡龜山庄設立茶樹栽培試驗場。

推廣四大名種

大正7(1918)免費推廣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及硬枝紅心四大名種,漸次淘汰蒔茶、黃柑等不良品種,此工作連續推廣18(1935年止)

1.       青心烏龍(別名:青心、種仔、種茶、軟之烏龍、正欉)本品在台茶開創初期即由福建安溪縣引入,由於製茶品質優異,全省各地均有栽培,1914年茶園面積第一位,本品種適合製作包種及烏龍茶。

2.       大葉烏龍(別名烏龍種)生長快速,存活率高,樹勢強,產量居中。

3.       青心大冇(別名大冇、青心)樹勢強、產量高,民國42年取代青心烏龍成為栽培面積第一位。

4.       硬枝紅心(別名大廣紅心)從福建引進,屬早生種,適合製造包種茶,樹型大且直立,樹勢強健,產量中等,石門鐵觀音就是用這種茶製造。

蒔茶(以種子種植的茶樹)葉小而厚,根深耐旱,適合低海拔種植,品質較差,但茶籽做成的茶油量多且香,品質最好。此茶生根容易,根粗且深可達十餘尺,夏天即使一、二個月不下雨也不會枯死,適合少雨缺水的地區。

三芝各種品種都有,大坑、橫山、陳厝坑、二坪頂與圓山頂用扦插與壓條法種植。(扦插與壓條法能保留原樹的優質基因,即優生學的作法,所以是較通用的種植方法)

土地公埔、錫板崙與番仔崙種蒔茶。

經濟蕭條

大正9年(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世界經濟蕭條,臺灣烏龍茶輸出美國突然受到打擊。加以爪哇紅茶大批運往美國,搶奪台灣烏龍茶市場,台灣茶葉輸出銳減,此時北海岸地區茶園漸次衰微,又因地處偏僻,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茶葉無人購買,茶園任其雜草叢生,茶農生活困頓,無以倫比。

1895-1945年茶葉組合。茶師-許里、謝泉、謝有田。

獎勵與改良

同年大正9年根據台灣總督府的獎勵方針,一方面為拓展銷售通路,鼓勵設立茶葉公司,從原有的三家增到十五家,另一方面從茶種的品種改良與更新著手,舉辦製茶法講習會、製茶競技會、茶栽競技會、茶園品評會。以及成立業佃(類似茶農聯誼會)、茶葉公司聯誼合會、茶葉改良會和石油發電機講習會。(石門鄉志、三芝鄉志)

茶師許里

許里在"石門茶的名氣由他所創造,改善茶園管理,改良製茶品質使茶葉增收方面"功不可沒。

出生:1877/10/07

經歷:

1892年經營製茶業,一面從事耕作,台灣茶業的始祖

1919年創立阿里磅茶業公司任公司長

1920石門 庄協議會員

1921年台北州製茶教師兼經營茶,水稻,養豬,相思樹等副業

1922年台北州製茶教師

1932年庄協

1934石門 信販購利組合理事

1935石門 庄阿里磅茶業組合長

庄協議會員

後升為公司長指導州管內茶葉業者

石門 庄阿里磅茶業組合長

改良茶品質使茶業增收

阿里磅茶業公司長

石門 茶〉的名氣由他所造

改善製茶園管理

區委員

特殊事蹟:

1922年獲東京平和博覽會出品一等賞表彰

1925年以產業功勞者受總督贈木杯表彰

1928年以功勞者受賞勳局表彰

1928年以產業開發功勞者,受賞勳局表彰

1932年因任庄協議會員十年以上,功勞顯著受表彰

以農事改良功勞者,受大日本農會總裁宮殿下表彰

曾以茶葉參加品評會博覽會獲贈金銀牌

資料來源: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

 

茶師謝泉

謝泉於大正十一年考取台灣總都府殖產局製茶教師,次年經台北州內務部勸業課派為製茶巡迴教師,於州內各產茶區指導製茶技術。

謝泉相傳茶業技術給後代,即是草里製茶廠

茶師謝有田

謝有田大正 13 年(1924)創設陳厝坑茶業公司,昭和 3 年(1928)得到總督 表彰為產業功勞者,昭和 5 年(1930)與許里同時獲得臺北州農會表彰為「篤農家」。

茶葉講習會

例如 1926 44日《台灣日日新報》登載,三芝庄包種茶講習會由陳厝坑茶業公司主辦,講師為謝有田,共有 16 名學員參加; 177石門庄包種茶講習會則由石崩山茶業公司主辦,講師為許裕(許阿裕),共有 20 名學員參加。      ------如今日治時期製茶師謝泉的工資單與製茶師的出勤記錄還由後人保存著,可以顯示 1920 年代以來臺北州政府推動茶產業改良的情形。

1900年茶葉運輸

明治33(1900)6月,北淡線鐵路亦開始辦理由淡水橋驛(今捷運淡水站旁)至大稻埕驛之間配運茶葉前往大稻埕製茶的任務,顯然就是為了三芝茶區特別開放的業務。明治43年至大正14年間(1910-1925),三芝與淡水間設有輕便軌道。

石門早期行走挑運的路,日治時期修築沿海道路,此後茶也可以透過卡車搬運,茶農也可以搭乘客運繞過北海岸經淡水到大稻埕。

1920年代

1920年全台北州77家茶葉組合,僅為次級的乙種茶葉組合,其中三芝庄最大的茶葉組合--錫板茶業公司,茶園面積有140甲,但是同時日資三井合名會社掌控的茶園有將近800甲。

1929年陽明山周邊街庄茶業公司石門庄公司名冊

茶業公司名

街庄

設立時間

資本金額

茶園面積

公司人數

負責人

阿里磅

石門庄

1920.11.11

2,000

 100

21

許里

草埔尾

石門庄

1920.11.11

2,000

 100

23

謝新枝

金石

石門庄

1920.11.11

2,000

 100

14

江性勤

老梅

石門庄

1920.12.15

2,000

 100

14

潘迺明

大丘田

石門庄

1911.08.08

2,000

 100

15

潘迺森

石崩山

石門庄

1921.08.20

2,000

 100

20

江文通

尖子鹿

石門庄

1921.09.30

2,200

 110

22

陳協德

1923年台灣茶共同販賣所設立

1925年,最早上市的茶品是三芝庄陳厝坑茶業公司出產的粗製包種茶,透過台灣茶共同販賣所與永興茶行達成交易,每百斤賣出75圓,為往年每百斤3550錢售價的翻倍以上。192646日,台灣茶共同販賣所已收到2,603斤的委託茶,其中以石門庄的金石茶業公司上市最早,而來自淡水郡各茶葉公司的委託茶數量為1,721斤,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二。

1921 年,三芝庄小坑子茶業公司成立總會,郡守、警察分部長及臺北州官員皆到場出席。報導中 盤點了 1920 年前後設立的茶業公司,包括淡水街的水槻頭茶業公司;石門庄的阿里磅茶業公司、草 埔尾茶業公司、老梅茶業公司、金石茶業公司;以及金山庄的金山茶業公司和金包里茶業公司。上述 茶業公司,皆受惠於茶業獎勵計畫,得到總督府無償貸予新式製茶機械。

昭和 7 年(1932 年)三芝庄的茶園面積 1,368 甲(1,326.85 公頃),是日治時期淡水郡中最高者,生產量有 275,779 斤(165,467.4 公斤),每甲生產量是淡水郡中最差者,二戰後1953年三芝的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439.5公頃,產量則有256,720斤,但單位產量仍不比石門區。1970年代後三芝的茶葉種植面積便不斷下滑,但仍能維持1000公頃以上。

曾文彬到滿州國大連促銷茶葉

光復到1980

外銷與產量。

生產機械技術的轉變,茶種改良。

農藥、化肥、手摘、鐮刀、茶剪、機器。

不良廠商加石粉增加重量。量產造成品質低落,外銷停滯。

19501970年外銷全盛時期。

茶工廠淡水11間、三芝11間、石門11間。

1960-1980年農業轉工業化。

人力不足,進口茶葉競爭。

1980年外銷停滯、停工。

2000年以後、轉型。

一鄉一休閒

茶葉與信仰

尪公

一份 1893 年三芝區的土地契約中,也可見到土地開發與尪公信仰的連結,茲將契約節錄如下: 立杜賣盡根契字人陳士傳仝侄海棠、媽賞、金蓮、媽和、金寳等,有承祖父遺下與張家合買水 田、山林埔地壹段,內帶田寮、厝屋、稻埕、菜園、栽種茶欉、樹木、竹林、果子、什物等件 各在內。坐落土名土地公埔大水窟庄,東至……今欲有憑,仝立杜賣盡根契字壹紙,併繳上手 老契貳紙,又買印契壹紙,又合約壹紙,又丈單壹紙,共陸紙,付執為照。 一、批明:每年抽起谷參石奉祀恩光,隨田永遠,倘或不要祀,每年將參石交付賣主陳家領回 自祀,不得刁難,批再照。 明治三拾年八月三日海棠、金寶再託原中將恩光租谷參石付方什職去、來管值銀柒拾元,將恩 光及銀其帶回自祀,批再照。

這份契約係陳士傳將其開闢的水田、茶園、厝屋等出售,而契約中提及「每年抽起谷三石奉祀恩光」,亦即當地的開墾獲益將固定播出 3 石(1 石約 103 公升)的收成,支應恩光祭祀,即尪公信仰。儘管此處並非直接由茶園收益來支持尪公信仰的祭祀活動,但仍可見清代以來大屯山地區的開發,與 尪公信仰的關係密切,而茶產業係大屯山地區的開發重點,故可進一步推知清代以來的茶產業應與尪公信仰有所連結。

法主公

1936(道光16)林姣有地在新庄子店仔下,以五百大員賣給林長佑,納圭北屯社租粟一石四升五合。林長佑買這塊地是用做為法主公、境主公香煙祀業。法主公為茶商之祀神,當與茶產業有相關聯。

芝蘭三堡北新庄仔庄楓子林37-137-2番地,今店子里楓子林。

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集續篇()No169

大道公

大道公三月出巡剛好是茶葉生長季節,且春茶即將收成,所以大道公出巡時可幫忙解決茶園生產的各種問題。

茶與相褒



阿里磅


三井紅茶




褒歌


褒歌



(本文是2020/10/6與10/13上課紀錄,課程還沒上完,還有資料需要補充,先行發布待日後增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