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2021/7/27八甲與橫山至老梅古道七股段田調

 2021/7/27八甲與橫山至老梅古道七股段田調

    今天去看八甲三清宮旁的埤塘,這裡的大姊說這個埤塘做很久了,是用來灌溉附近的農田,這裡都是農田,有柚子、皇宮菜與佛手柑等蔬果,還有豬圈。旁邊是下員坑溪。

    繼續來到八甲頂,是橫山崁的下面。根據古契約書記載:這區域在乾隆44年(1779年)由許成萬墾楓樹林。楓樹林是當時的地名,概括指這一區域。從這裡的八甲、往東到頭圍、楓林到七股也是自此開始開墾的。

    這區域水源少,一百多年前有老梅潘與士林潘開墾築水圳,引水灌溉,造福農民讓他們有這麼多良田可耕作。

    依清末與日據時期的保甲制度,一甲有十戶,八甲這裡有八十戶人家,所以以此作命名,稱此地為「八甲」。八甲這裡以前很熱鬧,有商店、碾米間。居民有郭姓、紀姓。附近有一紀家埤塘。八甲頭圍滿滿都是梯田,過去是農業興盛的區域。但是民國50年代到60年代農業式微,許多人搬出去,他們大多是佃農,而農地也慢慢休耕。

    這裡有一保生大帝土地占地有十多甲,是日據時後厝人集資購買,並以保生大帝之名為地主,大家共同耕作。

    在橫山到老梅古道有一段在七股這段,從七股向下到老梅。這裡有成渠下圳支線灌溉,下面是古名「荖梅湖」的地方。古道旁邊都是農地。我們慢慢的將古道找出來。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2021/7/20下員坑、頂新庄田野調查

 下員坑、頂新庄田野調查

    今天在頂新庄路口看到一間古厝,附近一位太太告訴我們這是他們曾家的古厝,許多族人都住台北,假日才回來。

    繼續到下員坑,在下員坑有一間古厝,中間正廳保留茅草屋頂,兩旁瓦厝屋頂有改建。(中間盡量不改建,兩旁改建沒關係。)  這種建築已經很稀有,非常珍貴。

    杜聰明老厝也是正廳保留草屋,因為台語有一俗語:「草擔瓦,才會好額。」這是傳下來的習俗。(“草擔瓦”:指茅草屋頂。“好額”:有錢。)

    最後到德茂福德宮時下了一陣颱風雨,幸好在此躲雨。附近江老太太剛好在場,他告訴我們這間福德宮本來在溪邊,是一座小廟,102年改建成現狀。土地公是石刻的。旁邊供俸一曾姓有應公。我們105年來過這裡,這次再來踏查,謝謝江老太太告訴我們這些故事。這間福德宮的剪黏是郭炳森師傅做的,他的表現方法有特色,可以觀察得到並分辨得出來是他做的。

    踏查遇到天氣狀況不穩定總是會擔心,還好今天順利完成任務。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2021/7/13下員坑田野調查

下員坑田野調查

    今天開始會將以前沒有走到的地方,繼續田調一輪,一點一滴把資料補上。

    首先來到下員坑28之幾號。在白沙灣往三芝方向下一路口,右側小路進去。這幾間斷垣殘壁曾經是老兵自己建造的遮風避雨的家園,如今老兵凋零,人事煙消雲散。旁邊有福德宮,進去就是神祕湖。

    以前還沒開闢台二線時的舊路是從這裡沿著海岸線到三芝、淡水的。

    再來到白沙灣別墅,新庄子,北13線。新庄子這裡也有一區老兵的住宅,老兵因戰爭來到台灣,無福享受榮華富貴,只能棲居小小一方。聽著他們的許多悲慘的故事,為在這時代底層的眾生命運感嘆。牆上的封條無聲的嘆息著。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2021/7/6北15線

 北15線

  1. 概論:北15線從灯台口(舊名吓咾覓,是平埔族語),楓林,頭圍,八甲,在成渠頂圳終點處為石門與三芝交界線,再往上橫山到二坪頂為止共有11公里,再往上是大屯山。其中在橫山附近會與北18線相交會,所以增加介紹北18線橫山到妙法寺路段。
  2. 古人看台灣山水:他們認為中國風水發源於崑崙山,分三支,其中長江以南/嶺南丘陵這支,從福建福州到台灣。即到大屯山。在古方志之中《諸羅縣志》的山川/《重修台灣縣志》山水志提到大遯山(大屯山)、小雞籠鼻頭山(鼻頭、富貴角)。認為大屯山在風水學屬「郡邑諸山之少祖」。山勢是從竹子山下的二坪頂、橫山、頭圍由麟山鼻(鼻尾)和富貴角入海。
  3. 台地地質:因為火山熔岩流流下,形成的外坪、橫山、頭圍、八甲熔岩台地剛好一階一階的有層次的排列下來。
  4. 古文書:根據古契約書記載:這區域乾隆44年(1779年)許成萬墾楓樹林,乾隆48年(1783年)許潘成墾蛇仔崙,乾隆50年(1785年)鄭柳墾吓咾覓。而楓林、頭圍、八甲是在漢人開墾後才有的命名。

          潘恭、潘碧公開墾楓林,潘碧公無後嗣,交潘盛清管理資產。(這部分還要查資料)。

  • 路段:從灯台口起始,經過大埤、鎮海宮、石門第一公墓、碾米間、許俊翔工作室、石門富福頂山寺、公共埤塘、八甲福德宮、八甲、紀家埤塘到成渠頂圳終點為石門三芝的交界,此後為三芝區到橫山。繼續往上走到二坪頂(分外坪、中坪與內坪)有屏山天元宮、貝殼廟、第七公墓、刣人坑,到真武殿牌樓往東有崁底寮古道(通尖山湖),再上去有一條二坪頂水圳古道,也有路通鷹仔鼻往古道。最後往上至真武殿是北15線的終點。

頭圍、八甲區域也是成渠大圳通過的區域,因地勢高低不平,路線的設計需要巧思計算。古人將水圳、埤塘、梯田設計得完美精湛,甚至在1969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有一張拍攝公共埤塘附近的相片,全是滿滿的梯田,非常美麗壯觀。德茂富基這區域同時也是埤塘最密集的地區。

從二坪頂有古道到內橫山到豬槽潭。過去石門與三芝的人往來會走這條路,他們會從阿里磅坑頭到尖山湖到內橫山到埔頭坑。

  • 路段二:從橫山往北十八有木棉花道、內橫山(有南亞茶廠)與妙法寺。古地名蛇仔崙就在妙法寺附近。
  • 其他:過去頭圍、八甲種植稻米,二坪頂有箭竹、箭竹筍、藍靛、蓪草、茶、薯榔,現在還有箭竹筍、香菇、茶油。崁底、二坪頂還有幾處菁礐遺址。這邊有稀有植物:如鐘萼木、昆欄樹與山桐子。
  • 結語:從風水、地質、水圳、埤塘、梯田、文史、廟宇藝術、植物、產業的路上觀察,短短十一公里,視訊走一回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