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淡水開港後,影響:1.出口產業興起2.建廟。
此時期有淡水四大廟與三芝福成宮興建。建築架構,物件都大同小異。
福成宮是二殿三開間式:即前殿(三川殿)、後殿(大殿)和中庭。
廟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
石材用觀音石:因三芝石量少、不夠用,且觀音石顏色均一、量多、硬度剛好且有韌性。
先由匠師打粗樣,再由畫師畫好,匠師再細刻。
統籌匠師張華水,他的作品有澳底、和平島天后宮與福成宮。民國十多年建立。
廖石城指出:建物的屋頂的圓弧,天際線要很圓。
對場:
左邊石作由張協成雕刻,後殿左龍柱上雕有一根很細的旗竿作是代表作。
右邊石作由李全成雕刻,前殿中門右邊的裙堵富有禪意”春到枝頭已十分”的圖案是代表作。
兩方同時間施作,較量意味濃厚,比技術也比意境。
物件:大門門楣雙龍搶珠(兩匠師各做一半)
龍虎堵(對看堵) /旗球戢磬(祈求吉慶)/螭龍團爐
麒麟堵(左日右月,頭的方向不一樣)
左廊牆上面外面三娘教子/大門左邊裙堵一路連科
右 右門兩旁裙堵“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右廊牆裙堵“殘菊猶有傲霜枝”
獅子、龍鼻孔有洞,要呼吸。
木作作品在民國九十年時因為日久毀損,拆掉重建。以大陸雕好運來的花梨木代替。
原來於民國25年間黃龜理雕刻的員光、雀替與豎材等物件拆下後存放在辦公室的展示櫃。
一件件完美的藝術品在廟宇中是美學也是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