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自助導覽 老梅 萬善同歸

 

萬善同歸

        在西元1860年左右將老梅街上造路或蓋房子時挖出的無主屍骨放置於路旁祭祀,後來道路又有修造,(西元1914年)移到老梅農會辦事處對面巷子內,就是現在的位置,但比較小,後來在西元1977年,民國丁巳年冬月修立新建為現在的樣貌,有二層樓高。神位石碑上面寫道:「萬善廟,原大正三年元月八日建造,萬善同歸,民國丁巳年冬月修立新建。」

        這裡存放幾百年前小雞籠社人及因為後代搬走無人祭祀的漢人骨骸,從挖掘出來之後,就安置祭拜。這是很重要的文物,代表在北海岸重要的小雞籠社社員留在石門的足跡,社址從三芝搬來老梅,先在老梅街上停留,後來搬到老梅溪口,大溪墘山邊,現在砂石場的位置,老梅這區域是他們日常生活、活動頻繁的地方;而在清乾隆嘉慶年間許多漢人向番社承墾開墾此地。所以平埔族人與漢人兩者都在這裡居住。後來在建造屋舍和道路時,出土許多漢人或平埔族人的無主孤骸,善心人士便於大正三年元月修建一祠供奉。在民國丁巳年(66)修建為現狀。一樓祀主神萬應公,牌位上書寫萬善同歸,仁立大道、神護天下,原大正三年元月八日建造,民國丁巳年冬月修立新建。牆壁與天花板是彩繪磁磚。正面上面有八仙彩繪,牌位上有福祿壽三仙彩繪,牆上有民俗故事彩繪…等。柱子萬善造化濟渡神靈、同歸赫耀護國祐民。68年孟冬信士郭扶以敬獻。香爐甲申臘月信士陳己夫、陳正枝敬獻。石獅民國戊午郭連旺立敬獻

        二樓祀地藏王菩薩、包公、福德正神等神明。牆上是龍的彩繪。二樓圍牆是剪粘與交趾陶作品由核一廠與魏楊阿笑敬獻。金亭外面貼馬賽克磁磚。

  每年農曆十月一日是入座紀念日。有作戲。

  老梅萬善同是北海岸地區平埔族的重要歷史建築,附近曾經有平埔族居住,老梅萬善同是一間有人情味又有悠久歷史典故的廟宇。






說明:

平埔族人有一習俗,會將死去的親人葬於他原來居住的房間裡面:

節錄《諸羅縣志》卷之八‧風俗志:

「無棺墎塋域,裹以鹿皮,有生時置一器如廂,入己物其中,死即以為棺者。瘞所居床下;移其居,而舊宅聽其自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