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自助導覽 老梅 後湖仔/老梅罟寮

 

小坑仔溪入海口,原老梅漁港邊有一老梅罟寮,上面有一觀海亭,觀海亭面對東海視野很廣,由遠至近可以看到空軍雷達站的球型雷達;富貴角燈塔步道可通富貴角燈塔,安山岩岩石是最明顯的地景;綠石槽、老梅沙灘、原老梅漁港舊址在望海亭下面、再往東可看見港尾仔、崩山口、石門、尖子鹿、尖子鹿台地上有四支風力發電機。

後湖仔

後湖仔是老梅凌虛宮後面聚落,有許多民居,因地勢較低而命名。


後湖仔停車場原來是社區籃球場,因遊客眾多停車需求日增,所以改為收費停車場。 



老梅罟寮

罟寮是放罟船與罟索等工具的地方。現在罟寮有三槽罟船停放。

古早年代,牽罟是漁民捕魚的方式之一,重要的經濟來源,主要以人力作業,每一罟船以作單位。一槽有罟船、罟網、索、布尾、四支槳()。平時這些器具就放在罟寮。

牽罟是以魚網捕魚。罟船船上至少五人,從岸邊往海裡划,一邊划一邊放罟網,再繞到另一岸邊上岸。有兩組人員分兩邊在岸上以平均力道將罟網同時拉上岸,魚獲會在最尾端的布尾裡。北海岸有許多處都曾盛行以牽罟作為捕魚的方式,但是隨著工業與科技的發達、漁業設備的進步,青年投入其他行業以及魚資源的減少使得這樣傳統互助合作的活動漸漸走入歷史。

罟船是木頭材質、網與索是月桃與苧麻編成的,使用的動力是人力,完全是天然無汙染的活動。所有準備作業都要同槽的股東一起合力做成,也要與其他槽人員約定好輪流捉魚的順序與各自捕魚的領域,更需要居民幫忙合力將漁網拉上岸,漁獲大家均分,也餽贈給幫忙的鄰居。這樣相互尊重同心協力的工作增進社區民眾的情感,是非常有人情味並令人回味的活動。



綠石槽

老梅溪以及小坑仔溪出海口至富貴角以東的沙灘,有一海蝕溝長一公里多。由於大陸沿岸沖刷下來的河砂沉積在海底而形成的沉積岩,經數百萬年後因地殼抬升,而浮出海面,之後又經海浪天天拍打,幾百、千年後形成有規則的等寬等距離的溝槽。此溝槽在春天有綠藻附著在上面。當一公里多長且長滿綠藻的海蝕溝呈現出來的是非常壯觀且獨特的畫面。可惜綠藻不能承受紫外線的照射,所以當夏天來到,日照過於嚴峻時,綠藻就只能暫時停止生成等待明年的到來。我們叫這地方為綠石槽,這是台灣特殊的景觀。建議在退潮時前來觀賞,這時岩石顯現出來,有一公尺以上的高度,可以直接站在顯露出來的沙灘上觀賞,不用踩踏在岩石上面。

這裡四季景象多變,春天的綠,冬天的清冷,大浪的洶湧,退潮的潮間帶有魚、蟹、貝類、螺、蚵、海草等生態豐富是大家的探險基地。就在十多年前一張復興航空的月曆以及林安武先生的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出現,秘境美名廣為流傳。從此攝影老師帶整台遊覽車的同學過來上課,新人來拍婚紗照,遊客肆無忌憚地踩踏。年年大量的遊客蜂擁而至,遊憩承載量已經超過綠石槽的承載負荷,綠藻有越來越少的現象,保育工作刻不容緩。我們要好好珍惜保護此地景,因為沉積岩質地是很脆弱的,再也受不住大量遊客天天踏踩。1053月已成立志工巡守隊維護綠石槽的永續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