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自助導覽 老梅 老梅橋

老梅橋 

  老梅橋橫跨石門最大的溪流老梅溪,從老梅過去跨過橋就屬山溪里。橋旁邊有風箏公園、大溪墘與崩山口。大溪墘路口是番社。往山上望去可以看到竹子山,秋天平原上長滿芒草,後面有高山環繞非常美麗。

 

老梅溪

  老梅溪是石門區最大溪流,位於老梅里與山溪里,主流長8.7公里,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流域面積最廣,分歧點有六,所匯集的支流最多,是本區第一大溪,其源流始於海拔1094公尺的竹子山,上游包括二坪頂的豬母坪溪與本區山溪里的尖山湖溪、香蕉林坑等,流經尖山湖至豬槽潭橋,匯入坑仔內溪,向北經七股、大丘田,在與大溪墘溪交會,至老梅公地凌虛宮東側入海。

  老梅溪谷大丘田是石門地區面積最大的平原。種植稻米與甘蔗。由於溪水量豐富早在乾隆年間,就吸引許多漢人來此開墾,直到同治年間在上游興建大型水圳引水灌溉地勢較高地區,甚至供給到三芝境內。本區水圳的建造與設計精良,數量與密度之高為此地區的農業發展奠定了百年基礎。因為環境純淨溪裡生態豐富,有很多魚蝦與毛蟹。但越來越多的民眾來這裡玩水、烤肉與抓魚破壞環境,為了保育老梅溪的生態環境民國98101日起封溪護魚。106年度開始,石門老梅溪因應民眾休閒活動之需求,於每年7/1起開放垂釣至12/31。開放範圍為老梅溪大溪墘橋以下至出海口溪段,僅可使用釣具作釣,嚴禁使用網具捕捉,且甲殼類不能捕捉。由於老梅溪有民眾不當放生,因此中下游水域有尼羅吳郭魚、鯉魚、草魚、青魚、銀鯽等外來種魚類,懇請釣友協助釣上後盡量帶回或移除。原生種魚類如鯝魚、臺灣石賓、臺灣馬口魚、粗首鱲、日本禿頭鯊、湯鯉、大口湯鯉、塘鱧、蝦虎魚等,請儘量放回溪中,以維護魚類資源永續。而於106年起,有生態調查團隊定期做溪流的生態觀察記錄與檢測。

老梅溪中游

老梅橋

  橫跨老梅溪的老梅橋,在民國891031日象神颱風重創北台灣,老梅流域也受到土石流的災害,豬槽潭橋沖毀。有民眾喪命。

  老梅橋同樣被大水沖毀,橋斷。旁邊機車行因路基沖毀一度受困。現在的紅色橋就是隔年重建的新橋。

老梅橋


石花菜

  石花菜富含膠質、熱量很低是健康的天然食材,又名寒天。以麟山鼻至富貴角採收的石花菜品質是全省最優良的。過去家家戶戶會去採來自己享用或者賣給遊客,每年都可以看到許多空地曬石花的景象。農曆三月至四月採收後經過曝曬一次與漂洗一次反覆動作,至少六、七次以後,石花菜會從褐色漂白成白色,這樣就可以熬煮成石花凍。本地幾家商店煮出來的石花凍非常美味健康,當然也有乾燥的可以帶回家自己熬煮。

石花菜


石花凍商店


石花凍商店


風箏公園

  2006年台北縣在老梅溪入海口東邊,台二線旁,設立了風箏公園,讓民眾可以在這裡遊憩與放風箏。入口有一意象建物,象徵風的意思。這是全台首座風箏公園,符合風箏放飛及國際競賽的場地。有許多專業的風箏愛好者會在這裡練習,特別是特技風箏團隊需要更寬廣的地方練習。




  20062007年、2012年和2019年風箏節曾經以這裡做主場地做特技風箏的教學與展演的活動。新北市「2016北海岸藝術祭」集結26名藝術家打造駐區藝術品,黃文淵以漂流木在石門風箏公園創作的「木岩」

新北市「2016北海岸藝術祭」集結26名藝術家打造駐區藝術品,黃文淵以漂流木在石門風箏公園創作的「木岩」(摘自新北市)


風箏公園

風箏公園

港尾仔

  老梅溪入海口,河砂堆積於入海口形成的大水潭稱港尾仔。溪裡有一些浮游生物會吸引候鳥或留鳥停留覓食,這裡適合觀察鳥類。如:夜鷺、岩鷺、蒼鷺、魚鷹、東方環頸鴴、紅休濱鷸、小環頸鴴、北極鷗、黑尾鷗、小水鴨、綠頭鴨等。可惜這十幾年來因春季綠石槽遊客倍增騷擾到鳥類,春季適逢冬候鳥停留時期,因此讓冬候鳥數量減少許多,鳥類受到干擾不願意停留,甚至只過境幾天就離開去南部了。

港尾仔


綠頭鴨


夜鷺

東方環頸鴴


自助導覽 老梅 老梅彩繪牆

 

在公地後湖仔的巷弄牆上有好幾幅彩繪。

 

老梅彩繪牆

老梅社區有幾個彩繪牆:

1.老梅國小師生拼貼牆:老梅沙灘入口的圍牆有兩個磁磚拼貼,一幅是2001年老師帶領學童一起創作的作品。




另一幅是2017年老梅國小師生創作的繪本夜晚的曙光封面的磁磚拼貼,由老梅國小師生共同製作。




老梅國小師生創作的繪本夜晚的曙光封面的磁磚拼貼

2.公所美化牆

巷弄中有百合、馬鞍藤、蔓荊、黃槿、天人菊與海底動物彩繪牆。








3.企業彩繪牆





企業在巷弄中彩繪牆。

自助導覽 老梅 後湖仔/老梅罟寮

 

小坑仔溪入海口,原老梅漁港邊有一老梅罟寮,上面有一觀海亭,觀海亭面對東海視野很廣,由遠至近可以看到空軍雷達站的球型雷達;富貴角燈塔步道可通富貴角燈塔,安山岩岩石是最明顯的地景;綠石槽、老梅沙灘、原老梅漁港舊址在望海亭下面、再往東可看見港尾仔、崩山口、石門、尖子鹿、尖子鹿台地上有四支風力發電機。

後湖仔

後湖仔是老梅凌虛宮後面聚落,有許多民居,因地勢較低而命名。


後湖仔停車場原來是社區籃球場,因遊客眾多停車需求日增,所以改為收費停車場。 



老梅罟寮

罟寮是放罟船與罟索等工具的地方。現在罟寮有三槽罟船停放。

古早年代,牽罟是漁民捕魚的方式之一,重要的經濟來源,主要以人力作業,每一罟船以作單位。一槽有罟船、罟網、索、布尾、四支槳()。平時這些器具就放在罟寮。

牽罟是以魚網捕魚。罟船船上至少五人,從岸邊往海裡划,一邊划一邊放罟網,再繞到另一岸邊上岸。有兩組人員分兩邊在岸上以平均力道將罟網同時拉上岸,魚獲會在最尾端的布尾裡。北海岸有許多處都曾盛行以牽罟作為捕魚的方式,但是隨著工業與科技的發達、漁業設備的進步,青年投入其他行業以及魚資源的減少使得這樣傳統互助合作的活動漸漸走入歷史。

罟船是木頭材質、網與索是月桃與苧麻編成的,使用的動力是人力,完全是天然無汙染的活動。所有準備作業都要同槽的股東一起合力做成,也要與其他槽人員約定好輪流捉魚的順序與各自捕魚的領域,更需要居民幫忙合力將漁網拉上岸,漁獲大家均分,也餽贈給幫忙的鄰居。這樣相互尊重同心協力的工作增進社區民眾的情感,是非常有人情味並令人回味的活動。



綠石槽

老梅溪以及小坑仔溪出海口至富貴角以東的沙灘,有一海蝕溝長一公里多。由於大陸沿岸沖刷下來的河砂沉積在海底而形成的沉積岩,經數百萬年後因地殼抬升,而浮出海面,之後又經海浪天天拍打,幾百、千年後形成有規則的等寬等距離的溝槽。此溝槽在春天有綠藻附著在上面。當一公里多長且長滿綠藻的海蝕溝呈現出來的是非常壯觀且獨特的畫面。可惜綠藻不能承受紫外線的照射,所以當夏天來到,日照過於嚴峻時,綠藻就只能暫時停止生成等待明年的到來。我們叫這地方為綠石槽,這是台灣特殊的景觀。建議在退潮時前來觀賞,這時岩石顯現出來,有一公尺以上的高度,可以直接站在顯露出來的沙灘上觀賞,不用踩踏在岩石上面。

這裡四季景象多變,春天的綠,冬天的清冷,大浪的洶湧,退潮的潮間帶有魚、蟹、貝類、螺、蚵、海草等生態豐富是大家的探險基地。就在十多年前一張復興航空的月曆以及林安武先生的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出現,秘境美名廣為流傳。從此攝影老師帶整台遊覽車的同學過來上課,新人來拍婚紗照,遊客肆無忌憚地踩踏。年年大量的遊客蜂擁而至,遊憩承載量已經超過綠石槽的承載負荷,綠藻有越來越少的現象,保育工作刻不容緩。我們要好好珍惜保護此地景,因為沉積岩質地是很脆弱的,再也受不住大量遊客天天踏踩。1053月已成立志工巡守隊維護綠石槽的永續保育。

自助導覽 老梅 洗衫窟

洗衫窟

傳統鄉村婦女在沒有自來水與洗衣機的時代會到溪邊洗衣服。婦女在這裡洗衣聊天分享心事,培養感情。民國70年以前,會把廢棄的墓碑作洗衣板,每天面對它,司空見慣,沒有毛骨悚然的驚嚇。可見這裡的人們對生死的看法很淡然,認為生命無常,每天該做的事一樣要做。洗衫窟有一日治時期設置的牌子上面有浣衣空間第一(第二)的字樣,很特別。第二處在水車溪。









都有商店

這是一間古老的雜貨店。販賣糖果、零食與玩具,小孩們經常在此逗留玩耍,本來沒有店名,我們暱稱黑店。店內一直維持木門、古早櫥櫃、簡單的擺設,幾年前廣告片在此拍攝,並取名都有商店



出所埕

在凌虛宮後,後湖仔。日治時期的派出所所在地。當時曾有土匪事件,土匪盧阿也率眾襲擊憲兵隊,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公地51號古厝

這是老梅市區保存較好的古厝,牆壁基礎以安山岩砌成,由於石材並不四方,邊角是橢圓形,增加砌工的難度,可是還是非常有秩序的堆砌好,有特別的美感。牆壁上層的斗子牆是以土埆或碎石與泥土填在牆中間,外面以紅磚貼上。屋頂瓦片已改為鐵皮屋頂。






自助導覽 老梅 銘德一村

 

  這裡是銘德一村站。

  從老梅路跨過22號橋往西就是富基里,順著小坑仔溪上去是小坑仔,這裡與大丘田都是平埔族小雞籠社番社的自墾地,因為番社社址就在附近老梅路與大溪墘的緣故。往前有一眷村「銘德一村」。

銘德一村

  空軍雷達隊空軍軍官與眷屬居住的眷村,由蔣宋美齡及婦聯會籌資興建於民國47年,為婦聯會第五個興建之眷村,最初僅有七戶,之後陸續增建共有40戶住戶,共有四排,每排十戶。每戶原始面積約8-10(含前院)。於民國8990年拆除並遷村(大部分住戶遷至淡水國家新都)。只剩下漆著愛國標語的圍牆。

  當時政府在全省各地興建幾個相同的眷村讓隻身來台的軍人為國盡忠大半輩子後與眷屬有一容身之處。這裡可以算是最北的眷村。他們有些是天主教信徒,會到天主堂做禮拜。在那物質缺乏、生活困苦的時代每戶家人編織出辛酸感人的悠悠歲月。而他們大多是外省人軍人娶本省人女孩,他們小孩與老梅的小孩雖然家庭語言不同但也產生有趣的情誼,就像其他地區一樣。而他們的家鄉菜更是特色。





小坑仔溪

  為老梅里與富基里的里界。

22號橋


  跨過小坑仔溪,也連接老梅與富基。22號橋橋頭有石獅,與老梅橋相呼應,是其他地方沒有的設計。

福恩宮

  22號橋橋邊有一土地公廟福恩宮,香爐邊有三隻小石獅比較特殊,非常有趣。廟旁老榕樹風剪樹形狀非常特別。

 

"眷戀:空軍眷村"。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2007<https://tm.ncl.edu.tw/> (2020-03-07)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自助導覽 老梅 萬善同歸

 

萬善同歸

        在西元1860年左右將老梅街上造路或蓋房子時挖出的無主屍骨放置於路旁祭祀,後來道路又有修造,(西元1914年)移到老梅農會辦事處對面巷子內,就是現在的位置,但比較小,後來在西元1977年,民國丁巳年冬月修立新建為現在的樣貌,有二層樓高。神位石碑上面寫道:「萬善廟,原大正三年元月八日建造,萬善同歸,民國丁巳年冬月修立新建。」

        這裡存放幾百年前小雞籠社人及因為後代搬走無人祭祀的漢人骨骸,從挖掘出來之後,就安置祭拜。這是很重要的文物,代表在北海岸重要的小雞籠社社員留在石門的足跡,社址從三芝搬來老梅,先在老梅街上停留,後來搬到老梅溪口,大溪墘山邊,現在砂石場的位置,老梅這區域是他們日常生活、活動頻繁的地方;而在清乾隆嘉慶年間許多漢人向番社承墾開墾此地。所以平埔族人與漢人兩者都在這裡居住。後來在建造屋舍和道路時,出土許多漢人或平埔族人的無主孤骸,善心人士便於大正三年元月修建一祠供奉。在民國丁巳年(66)修建為現狀。一樓祀主神萬應公,牌位上書寫萬善同歸,仁立大道、神護天下,原大正三年元月八日建造,民國丁巳年冬月修立新建。牆壁與天花板是彩繪磁磚。正面上面有八仙彩繪,牌位上有福祿壽三仙彩繪,牆上有民俗故事彩繪…等。柱子萬善造化濟渡神靈、同歸赫耀護國祐民。68年孟冬信士郭扶以敬獻。香爐甲申臘月信士陳己夫、陳正枝敬獻。石獅民國戊午郭連旺立敬獻

        二樓祀地藏王菩薩、包公、福德正神等神明。牆上是龍的彩繪。二樓圍牆是剪粘與交趾陶作品由核一廠與魏楊阿笑敬獻。金亭外面貼馬賽克磁磚。

  每年農曆十月一日是入座紀念日。有作戲。

  老梅萬善同是北海岸地區平埔族的重要歷史建築,附近曾經有平埔族居住,老梅萬善同是一間有人情味又有悠久歷史典故的廟宇。






說明:

平埔族人有一習俗,會將死去的親人葬於他原來居住的房間裡面:

節錄《諸羅縣志》卷之八‧風俗志:

「無棺墎塋域,裹以鹿皮,有生時置一器如廂,入己物其中,死即以為棺者。瘞所居床下;移其居,而舊宅聽其自圮。……」

自助導覽 老梅 老梅國小

老梅國小在老梅路上,附近有雜貨店、早餐店、車站、市民活動中心、派出所、農會、廟宇、天主堂,是老梅最熱鬧的地方。過去對面是庄役場,郵局、診所曾經設在左右兩旁。 

老梅國小

老梅路10

民國前12年,1900年,明治33年,創設「老梅公學校」,首任校長二之方岩次郎。延聘教職員2-3名,招收560名學生,班級一班。

19023月建造校舍,10月完工。   

1917年增為2班,學生數超過百人。

民國30年,1941年,昭和16年,「老梅公學校」易名為「老梅國民學校」。

民國34年光復後,第十五任校長呂傳洽,也是光復後第一任台籍校長。

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老梅國民小學」

目前所轄學區為德茂里、富基里、老梅里、山溪里。

國小教職員工致力於閱讀統整品德教學,以風箏工藝融合地方風土,

曾獲得許多獎章:

1.   以「老梅,玩箏的」課程方案榮獲99年教育部特色學校特優

2.   以「箏情竹聲老梅風」課程方案榮獲100年教育部特色學校特優

3.   以「箏心箏藝在老梅」課程方案榮獲101年教育部特色學校特優

4.   以「反璞歸真箏教育」方案榮獲101年度教育部特色標竿學校

5.   以「風箏冒險場館行」方案榮獲102年度教育部特色標竿學校

6.   以「陪孩子走一條閱讀的路」榮獲新北市102年度推動閱讀績優特優學校

7.   榮獲新北市102年度新北之星藝術之星 103年度教育111認證通過學校

8.   以「箏愛老梅、幸福飛揚」課程方案榮獲104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 銀質獎

9.   榮獲105年教育部閱讀磐石學校

10.     榮獲106年新北市海洋生態繪本創作第一名、教育部海洋生態繪本國小組優等

 


民國90年將學校旁邊下方農地徵收做為綠操場,讓學童有更開闊的活動空間,可以放風箏,作戶外活動。現在有設置共融遊憩設施,民眾可以一同遊憩。綠操場有足夠的小蟲可以讓鳥兒覓食,春天上百隻黃頭鷺喜歡在雨後聚集在這裡翱翔,草地上也會開滿原生小花小草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