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石門山、石崩山的補充說明

          關於石門山與石崩山做以下補充說明,並增加圖片:

         石門山的命名由來是因為石門洞而命名:

        石門洞是一海蝕拱門,因地殼抬升而露出海面,如一石門。

        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鄭開極之《福建通志》卷五,山川誌;「石門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

    《淡水廳志》記載:道光同治年間,行政區域改制,改為芝蘭三堡三十二庄之中的:「石門迅莊」,屬滬尾(含洼水)水師營,防衛石門、三芝兩區海岸。1871年(同治10年),《淡水廳志》記載「海岸石門」為淡北外八景之一。

        日治時期1920年(大正9年),日本政府因《臺灣街庄制》改設石門庄。

        石門的命名是因為有石門洞而命名為「石門」。

    相鄰的尖鹿,原來發音為尖子鹿。 是更早就有的地名,現在只有發音,沒有更多的相關資料。尖子鹿古稱「尖仔碌」,平埔族語,正確音「尖仔ㄖㄨˋ」,後改稱「尖仔鹿」、「尖鹿」。也劃分成為石門區的一個里:尖鹿里,本里開發始於乾隆末年,由漳州移民羅、林二姓所闢。本區重要行政單位,如鄉公所、分駐所、電信局、郵局等,皆在本里境內。


    關於崩山,石門區有老崩山與石崩山:

      老梅溪到石門溪之間的台地稱為崩山。

    崩山的字義為「山崩」之義,在道光二十年的契約書中記載「崩山庄」。

    古名頂崩山(1904台灣堡圖地名)(現名石崩山)在現在的石門區衛生所後山即石門坑內到北192K處。

    而古名下崩山(1904台灣堡圖地名) (現名老崩山)在大溪墘的上方。這些地方容易發生坍方。

    崩山口到草里這裡的地形是火山形成的台地地形,在台地邊緣是斷崖,剛好是台二線沿線,就是因為這樣沿線每逢大雨必淹,10662日大雨時大區段的坍塌,整條台二線道路堆滿山上沖下來的土石流,有非常嚴重的災情。

崩山口:台二線26.5公里處,北19-1路口聚落。潘氏清乾隆時期進入開墾,路口有潘氏祖先潘開禎之墓。潘開禎之子潘恭後來築四合興圳開墾大丘田,有墾號四合興與潘合成墾號,被稱為「老梅潘」。潘氏公廳在大丘田。

摘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台灣堡圖,筆者圈了兩個紅色圈圈:上面是石門山,下面是石崩山。


摘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對照現在的地圖,筆者標記兩個紅色記號:上面是石門山,下面是石崩山。

摘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日治初期台灣三角點及水準點配置圖,伊(11)是石門山,伊(12)是石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