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下員坑、麟山鼻

 接續下員坑山的踏查,將下員坑地名、麟山鼻地名做說明如下:

下員坑山

下員坑山在麟山鼻岬角上,高30.3公尺,二等三角點1068號。

以下載自中央研究院網頁百年歷史地圖的地圖三角測量點及水準點配置圖,在石門區有幾個測量點:麟山鼻的點就是下員坑山這個點。伊(11)是石門山,伊(12)是石崩山。

日治初期台灣三角測量點及水準點配置圖

與台灣堡圖:

台灣堡圖


下員坑

下員坑是地形得名,「下」表示方位,在某地之下,「員」是由圓字而來,是台語「灣」的意思,「坑」即是短小溪谷,由泉州移民花、邱、許三姓墾殖。



下罟寮、白沙灣

    下員坑靠海處舊名「下罟寮」,因風景優美近似日本之「鐮倉」,日治時代改名「鐮倉」。民國五十年代初期白沙灣海水浴場開幕,遐邇聞名,乃又漸漸以「白沙灣」取代下罟寮。當年大戲「西施」在此拍攝聲名遠播。近年北觀處在此興建地辦公大樓,遂成新地標。新北市政府自2000年起,連續多年在石門辦國際風箏節,地點多在白沙灣舉辦。

    聚落集中在台二線西側靠海,以及東邊山坡的「花」姓家族。早年稱下罟寮可知居民多以捕魚維生,尤其是沙灘長非常適合「牽罟」的捕魚作業方式。近年來因北觀處的設立,遊客日增,原來靠海住戶都改販售戲水用品為主的商店和以年輕族群為主的沙灘吧。最早以前白沙灣生產的花生為本地特產,特色為加入海沙下去炒,香味特殊。

下罟寮:是因為此地有牽罟,而放罟船、網具的矮屋稱為罟寮。:指位置在下方。



麟山鼻、鼻尾

1.           麟山鼻海岬,有居民十餘戶,民國六十年代有華農公司在此開發。最北端處有一石滬保存尚稱良好。「鼻尾」一直是本地居民對它的稱呼,日治時期才改成「麟山鼻」。

2.           關於麟山鼻,在1625年高級舵公諾得羅士(J. Noordeloos)所繪第一張完整的臺灣島圖〈北港圖〉中,圖上標有「de grauwe houck:灰色岬角」,經考證,此岬角實即麟山鼻。可能是當時荷蘭人船員看到這座黑灰色岩石的岬角,而有這樣的稱呼。

3.           1654年的大臺北古地圖,麟山鼻被標記成「第一岬角(Eerst Hoeck)」,富貴角則為「第二岬角(Tweede Hoeck)」。此岬角被稱為「第一岬角」,即意指由淡水開航船隻所遇到的第一個岬角。

4.           1854年美國海軍所繪的地圖Syauki pt是麟山鼻。Foki pt是富貴角。

5.    1884年法國遠征軍紀錄繪製。麟山鼻的名字以「Niusoa」標明。「Niusoa」就是法國人以發音做此地點的註明。從地圖上來看大部分的地名都是用閩南語發音,此地應該也是以閩南語發音來標註的。此時這裡應該有閩南人居住。法國人用「籠」或「龍」的閔南語發音即「Niu」與「山」閩南語發音即「Soa」標明地點,後來日本人根據法國人的發音才寫成「憐山」、「麟山」。最後就是麟山鼻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