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2025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2--陳淑燕作品島嶼種子Ⅱ

 

陳淑燕

島嶼種子

        陳淑燕藝術家出生在台東鹿野,是台南藝術學院藝術碩士,纖維藝術創作者。他以自然材質與古老工藝為出發。應用樹皮、手工造紙、植物染色、竹、籐、漂流木等植物纖維創作立體的空間裝置。

         與好友杜瓦克‧都耀共創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長期在東部以駐村、教學、環境景觀裝置等方式投入纖維藝術創作。從自然纖維走進部落文化:香蕉絲、樹皮布都是創作的元素。大家叫他「燕子老師」。他說:「人跟人之間有一股「流」,我們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像魚群在海潮中有個方向性,不見得很具體,但當你真正進到大自然裡,就會放下自己,成為整體。」「當個體與外在的分界逐漸模糊消失,藝術便自然於是散發搭心靈的隨順與澄淨。」「成為整體這件事好像很哲學,可是其實就是把自己交給大自然,很享受。」

        島嶼種子是以漂流木創作。是模擬海漂植物的種子的樣子,作品外圍是鏤空的,空洞的,外面的線條比較粗。裡面的種子是它的核心比較密實比較精緻而且有色彩的。

         海漂植物藉由海水漂流,將種子或果實傳播到遠方,並在新的地方生根發芽,種子富含纖維或具有氣室、空腔以增加浮力幫助它們在海水中漂浮,草海桐、欖仁、蓮葉桐、水茄苳、林投、海檬果、文殊蘭、棋盤腳都是。在墾丁香蕉灣有很大的海岸林,棋盤腳是其中一種植物。海岸林植物(或稱海漂林植物)在海岸生長,在熱帶地區的海岸生長的種子掉落下來經由海水來傳播,所以當它成熟掉落下來的時候,它已經預備離開熟悉的地方隨著黑潮去一個新的天地落地生根。

         所以這個作品讓大家想像漂流木是一個從山林到河裡再流到海,停留在海岸一路流浪的里程,在這段時間磕磕碰碰的留下這個旅程的痕跡。

        海漂種子的漂流也是一個旅程,它帶著希望要到一個新的地方去生活,有一個非常有希望的願景。

        島嶼種子Ⅱ     展示於北觀處辦公室前面草皮。

 






 去年在朱銘美術館,亞州當代雕塑展--方物,陳淑燕有作品參展,作品如下:

2024年亞洲當代雕塑展--方物在朱銘美術館展出,陳淑燕的作品一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