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蕢至水種子
李蕢至200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複合媒材組。
2002年就開始在自然環境中創作。 2009年參與國際藝術計畫以水作思考的觸媒,來雕塑自然界的流動能量。創作作品有棲地、種子、漣漪、標記自然、龍、迷宮6個系列。
曾在台灣、日本、韓國、紐西蘭、德國、保加利亞、冰島、瑞典、波多黎各等地發表作品,並持續以水的力量創作。他自稱環境藝術家,他認為藝術與環境是合而為一,互相影響的,如天地人一體。
去年10月4號山陀兒颱風帶來豪雨朱銘美術館也招受洪災。海邊有許多漂流木,這個漂流木的概念聯想作為本年度藝術季的主題:漂流木演義系列。
這一個作品水種子造型靈感來自「葉子」、「種子」與「水」:「種子」有孕育、希望的意思;「水」象徵流動與連結,代表生命的循環不息;「葉子」象徵生命的誕生、變化與漂流。
作品長6公尺寬6公尺,高6公尺,像水滴,像葉子。基礎以鋼筋焊接而成。再加上竹編,有竹編的流線。最外面以螺絲鎖上漂流木。漂流木不切割保留原來的大小型狀與表面的紋路,也保留時間、歲月的痕跡。外觀看起來是粗獷的,裏面是柔和的,且晚上會打燈,有不同的氛圍。
作品裡面有一個休憩的空間藝術家邀請大家進來休息、靜思、冥想與放空,感受與自然的互動,他的大門面向著山,對面有一扇水滴狀的窗,能夠向外看,看向大海。景色非常美,看到大山大水覺得很療癒,心情都變好了。不知你有什麼感悟?
漂流木有水的元素:自從漂流木從山上沖下來到溪流、到海裡,並停留在海邊整個過程都浸泡在水裡,它全程在水裡,它是跟時間、旅程有關。這些漂流木由朱銘美術館經理跟員工從海邊撿拾回到山上。它是從山上沖下去,然後到海邊現在又回來山上,整個旅程有一個回家的感覺,變成一個創作是給予她第二個生命。水種子放置的位置在朱銘美術館太極廣場下面草坪區,再下面有生態池,他面向海洋代表有山有水有海。
![]() |
外層漂流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