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2024/10/15 2024年第二屆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

        去年第一屆2023年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即因以環境保護意識結合藝術和觀光旅遊,獲得「倫敦國際設計獎(London Design Awards)概念設計-展覽及活動類」銀獎。

        今年第二屆從五月開始進行許多活動,包括工作坊、走讀、展演、導覽、座談、音樂會等活動,並於9月28日開幕,因颱風影響,展覽延到11月20日。

以下介紹其中一件作品與講座:

作品:

《山海合奏曲25-121》

由呂沐芢創作,在朱銘美術館展出。他將兩個訊號接收器,一個放置在山上,另一個放置在磺溪出海口,接收環境的訊息,傳回控制區,匯入電腦判讀整理,輸出鋼琴的聲音,兩邊的琴聲在展區合奏。這是大自然的創作,鋼琴樂音是自然產生的,令人有很新鮮的感覺。

 

《藝術季與社區設計》講座2024/10/15

講座由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邱俊達擔任主持人,邀請「浪金山」共同創辦人蔡文培、藝術聚落「陽住國際山海藝術中心」王藁賢與談。今年再次邀請日本知名社區設計大師及景觀設計師山崎亮先生演講,他以

“ 與在地社區居民共創 ​ 讓藝術季結束後作品還在 ​ 發揮永續藝術的影響力 ”

為主題講三個案例:水都大阪、2013瀨戶內藝術季,與Loiduts2019,他幽默的説如果有跟去年重複,就換別的案子來講,還好只有瀨戶內這一個案有再說一次,是1/3的比率。其實瀨戶內這個在地居民與他共創的醬油瓶牆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再聽一次。

無論如何,他說作品由藝術家個人創作好,展示給參觀者觀賞是效果最不好的。由藝術家規劃好作品,讓居民依照藝術家的指揮幫忙創作是其次,最好的作品是居民與藝術家共同討論設計與創作才是最能發揮在地精神的作品。

所以他參與社區的活動前有很長的時間住在當地,與居民生活,觀察並同理居民的習性,了解他們的需求,才會開始誘導居民共同創作,創造的作品凸顯在地價值。他輕描淡寫地述說創作的過程,其實磨合期的衝突是需要智慧解除的,這也是地方設計的精彩的部分。

接著王藁賢與蔡文培先生談論他們的創立過程與參與社區互助救風災的行動,可見他們是非常用心關心地方的。演講在熱絡的討論之下圓滿完成。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構樹

       構樹:又稱鹿仔樹,又名「楮樹」,可做紙,原住民將它的樹皮做成衣服。構樹,雌雄異株,果實紅色,可食。

        諸羅縣志卷十物產志物產木之屬:

楮:台名「鹿仔草」,以鹿嗜其枝葉也。別名「」。「爾雅:『,楮也。皮可造紙』。「晉書」:『王羲之製窮萬之皮』。「廣州記」:『蠻夷取皮,熟槌為揭裏布,鋪以擬氈。』

構樹

         朱銘美術館本期「方物  亞洲當代雕術展」有藝術家陳淑燕展出構樹的作品,巧妙的將樹皮結構伸展,並與海金沙或其他植物結合共同做成作品,線條與平面構成美麗的畫面。





        2024年第二屆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9/21在石門雕術中心,由林彥伶老師帶領學員做構樹皮作品,先將樹皮最外圍去掉,敲打樹幹將韌皮部取出,中心的木質部及木材不用。慢慢敲打樹皮可以延展很長,再來創作。









中研院生物地理學專家鐘國芳於復活節島演講介紹構樹時,當地居民看見開花結果(當地人沒看過結成紅橘色似花的果)的構樹大感驚訝!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開花結果的構樹,因為太平洋上的構樹多為雌樹,沒有雄樹,無法進行花粉交配繁殖,而多以人工行萌櫱發根繁殖。

當鍾國芳與團隊將蒐集到的來自亞洲東部、東南亞及太平洋海島上的構樹做基因演化歷史研究時,在葉綠體基因組 ndhF 至 rpl32 兩個基因間的間隔 DNA ,發現基因單倍型cp-17的遷徙路徑,竟與語言學、考古學為主所研究的學術主流-南島語族「出台灣說」不謀而合!(引自見識南島)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2024/10/15石門客家

 石門客家

        本篇討論石門客家人的族群與習俗。石門的客家人以汀州武平及汀州永定為最重要的族群。

        以表格表示淡水、三芝、石門的族群:

淡水

三芝

八連溪以西

三芝

八連溪以東

石門

泉州人

泉州人

客家人占全三芝的30%

8-9%是客家人

90%以上是漳州人

大道公信仰

 

 

        

        淡水的泉州人較多,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仰就是從淡水到三芝的八連溪為界線,三芝八連溪以東是客家人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客家人大約佔三芝人口的30%。客家人從八連溪到石門阿里磅分布,在石門以漳州人較多,石門的客家人大概佔石門總人口的8-9%。往東到基隆則以漳州人占多數。

石門客家人族群

姓氏

籍貫

開台祖

備註

練氏

汀州府武平縣象洞鎮洋貝村

科昌(兆科)

阿里磅

江氏

汀州府永定縣

 

尖鹿頂江、下江、濟陽居、

石門坑江文通、崁子腳白沙灣、頭圍

謝氏

詔安二都山官埤社上龍甲龍境堡半徑鄉上員在追德堂

 

草埔尾



羅氏

廣東省蕉嶺縣廣福鄉鐵坑

開運

(祿富派)

石門坑、內石門

尖鹿佳城

遷到茂林社區的練氏祠堂

練氏

原鄉      福建省汀州府武平縣象洞鎮洋貝村

來台時間          清乾隆年間

        蕃榜長子科昌(兆科)遷台北府淡水縣金包里堡阿里磅庄開基產業,廣置田地後,歸里攜父在君公來台定居。公以清乾隆年間,以練益成為公號,開墾金包里堡下角阿里磅,並以此名建立新祠堂,是謂:練益成堂,為練科昌第一世。練科昌向本地原住民凱達格蘭族金包里社及小圭籠社,承租土地從事開墾,並先後從漢人手中購得鄰近已開發之水田及山埔,阿里磅溪下游出海口兩畔,總土地面積達數百甲,皆為練益成所擁有,為本地之大墾戶。練益成堂定居阿里磅後,除務農外,也從事染布。並於道光20年及23年,參與淡水福佑宮及鄞山寺的興建。《練益成堂譜》

        原來家族共有五大房與公廳三合院,房子背靠獅子頭山,前面面向阿里磅溪,於民國60年代核一廠建造時被台電徵收土地,房屋拆毀遷移。核一廠所徵收的地區包括學校、碾米廠、茶廠、土地公廟等,練氏約有50戶住在這裡,當時徵收土地約340甲,屬於練氏的就有300多甲,遷走的戶口中,有七成是練氏族人的。他們家族分別移居至茂林社區、三芝、淡水與其他地區,也在茂林社區蓋新的祠堂。目前石門有100人。每年祭祀日期為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做總忌)族人會來祠堂拜祖先,也到旁邊的福德宮拜拜,重陽節也是十八王公紀念日,所以也會到十八王公拜拜。

圖畫中原來在阿里磅的練氏祠堂已拆除


祠堂二樓神榜

祖先龕

棟對

棟對

江氏

原鄉        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

濟陽居            ( 八連溪瓦厝)

        石門消防隊旁邊,土地公廟旁的三合院濟陽居屬於八連溪瓦厝分出來的二房,故與八連溪江姓同宗,八連溪是四房,江上清是三房。

濟陽居


江文通

        江文通,石門村人,生於光緒16(西元1890),民國十年凌虛宮改建,是共同發起人,民國17年七月十六日被任命為石門庄庄長,爭取架設電線、電話線,設置國語(日語)講習所、茶業組合、紅茶工廠政績卓越,光復後民國3611日至371231日以及民國49116日至53229日當選第四屆民選鄉長。

江文通石門庄長,也是鄉長,(日治時期人物鑑)

江文通舊宅,對面為羅氏舊宅位置,內石門


尖鹿頂江、下江         (北山派高頭下圳)

        尖鹿江姓是從閩西來的江姓客家人,北山派高頭下圳人,約兩百年前從鹿港上岸本來是要前往宜蘭開墾定居,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落腳,這裡總共有土地約47甲,分成兩個大聚落,所以稱做頂江(日月大天宮)和下江(江豐農場)。

頂江

下江

(江氏是一大家族,需要補充,本人會再更新資料。)


謝氏

草埔尾

原鄉      福建漳州詔安二都山官埤社上龍甲龍境堡半徑鄉上員在追德堂

來台時間        清初

        草埔尾謝泉家族草里製茶廠、春品茶廠謝隆夫、雲頂茶廠謝媽媽,來台時間很早,曾在三芝開墾一段時間才到石門草埔尾。


花氏

汀州府上杭縣

        白沙灣對面,八甲花氏,包括前里長花文發、前鄉民代表花情、花潘振老等,他們原來都姓華,後來改姓花,與三芝華氏同宗。他們每年有祖宗會,三芝花氏的宗親,會來八甲聚餐。


羅氏

原鄉    廣東省蕉嶺縣廣福鄉鐵坑

來台時間        清乾隆16年〈西元1751年〉

        清乾隆16年〈西元1751年〉,客家的羅姓祖先,從廣東來臺,(坐船時遇到阿里磅練姓祖先)起先選擇在阿里磅開墾,卻捲入漳泉械鬥的紛爭,所以遠走關西。羅氏後來發展成聞名的茶廠:「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

-------    

        依據《豫章堂鐵坑羅氏家承》族譜維齊公派下之記載,說明祿富派遷徒開墾過程:「福建連城洪祖公派二十二世祖德達公,生長連城後移居鐵坑遷之為一世祖。傳世至十一世祖開運公及十二世祖維齊公,相偕買棹東渡臺灣,初寓淡水阿里磅拓土墾荒,未幾開運公仍回大陸,僅維齊公獨力支撐。道光六年中經變亂基業動搖,十三世祖秀元公之後乃遷移鹹菜甕莊,然祖澤綿長子孫蕃烜人才輩出,其後分為二支,奠居上南片及下三屯,計自遷台迄今凡二百五十年矣。滯留阿里磅七十五年,遷居關西亦有一百七十多年矣。」

        祿富派來台祖為開運公(十一世)及其子維齊公(十二世),乾隆十六年(1751)是自淡水上岸,居住在石門阿里磅附近,開運公之後返回廣東鐵坑,留下維齊公發展,嘉慶….

        維齊公及其子秀元公(十三世)過世後,秀元公遺孀吳氏得知關西有羅姓人家,且又是客家庄,因此決定帶領振福、振祿、振隆、振富(十四世)四兄弟南遷。道光六年(1826)維齊派從阿里磅遷往鹹菜硼(即關西)下三屯,後又遷至上南片開墾。

        由於當時五欽派及九如派已經在上南片發展很久,初期振祿、振富兄弟是做五欽派與九如派的長工,生活清苦,直到碧玉公(十五世)時才有能力存錢買地,逐漸發跡。1896年興建祿富派的祠堂,當時因為門前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樟樹,因此居住地方又稱「大樹下」。

        羅氏開台佳城,建於咸豐癸丑年(咸豐三年,1853)至今有一百多年歷史,即使羅氏宗族後來遷往新竹關西,但一百多年來年年返回石門祭祀,不曾中斷,民國丁巳年(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年)重修,墓園背山面海,前庭開闊,墓地設有官印、筆頭、石獅及石象等石雕環護,並有福神庇佑,十六世羅享彩宗長代表羅家子孫撰文刻石記載重修的緣由,期後代裔孫不忘源本。

-------

(資料來源:family.formosablacktea.com.tw   部落格)

  

羅氏佳城

墓誌銘

墓誌銘:

    「我祖十二世維齊公滿懷壯志相偕十一世開運公千里迢迢渡洋來台喬居滬尾淡水石門披荊斬棘吐石墾荒歷經五十餘年未幾,開運公仍回祖籍僅留維齊公獨力支撐茹苦含辛,曾得石門坑阿里磅龐大土地中經幾次變亂基業動搖,十三世祖秀元公決然繼遷鹹菜硼,奠居南片及三屯回憶自遷台迄今約二百餘年子孫繁衍祖澤綿長克勤克儉富甲一鄉惟維齊公咸豐三年擇葬于滬尾石門坑頭座南向北丁山兼午緣因年久失修經眾議決于原址重建並將十四世祖妣十三世秀元公同祖妣十三世祖秀珍公合葬為來台祖之佳城座南向北丁山癸向癸未分金於中華民國六十六年丁巳年農曆三月三日鳩工興建五月二十二日完竣,僅紀我祖壯志凌雲之偉大精神與極人世之昌榮史績期後代裔孫不忘源本恭誌數言而垂不朽。        十六世裔孫享彩撰

墓誌銘

咸豐癸丑年曆民國丁巳年重修 (咸豐3年,1853年建)(1977年重修)

                           十三世祖秀元公妣吳孺人

                     十二世祖考維齊羅公妣賴太孺人之佳城

                           十三世祖秀珍公

                           附葬牧童君位

                               四大房孫立」

興墓之時,曾挖掘到一具無名屍骸,推測應是牧童,不忍無名屍骸曝屍荒野,因此收埋於羅家祖墳中一併由羅氏子孫祭祀。

        尖子鹿的羅家祖墳在北21線13.9K,曾德豐製茶工廠對面小路進去約800公尺路旁。安葬著羅家先祖十二世維齊公、十三世秀元公、秀珍公等,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就是掃墓日,羅家子孫會從關西或其他地方匯聚於此掃墓。羅氏開台始祖來台時與已經來台開墾的練氏祖先結識,所以選擇在阿里磅開墾,起初為練氏種田,後來住在內石門江文通對面。他們有深厚的友誼,每年回來掃墓會去石門坑溪尾福德宮拜拜,並走到練家與他們聊天再回關西。

 

 習俗:

  • 祖在家,神在廟                                                                                                              家裡只會供奉祖先,神明在廟裡。神桌有神榜,上面會書寫神明的尊稱。
  • 掃墓   練氏元宵,羅氏農曆8/1     客家人有些人在元宵,也有些人在農曆8/1掃墓。
  • 土地公信仰

土地龍神香座位

          福德正神香位

石門坑福德宮

開台福德宮      石門坑溪尾福德宮

茂林社區福德宮

(石門地區    謝平安,吃福頭,新丁粿)

  • 淡水鄞山寺定光古佛

參與附近廟宇活動,如凌虛宮修建等

  • 特例     十八王公


石門坑福德宮

  石門坑有一福德宮,原來祭拜的是一個刻有「福德正神香位」的石碑,後來改建才改成祭拜土地公神像,石碑放置在神桌的下面。這個石碑寫著「福德正神香位」,而「香位」是屬於客家人祭祀的土地公才會使用的字詞。所以這間土地公廟是客家人建造的土地公廟。

石門坑福德宮

石碑


        石門鴨舌埔還有一間善成福德宮也有同樣寫著「福德正神香位」的石碑,也是客家人祭祀的土地公廟。

 

石門坑溪尾福德宮

開台福德宮

石門坑溪尾福德宮
茂林社區福德宮

茂林社區福德宮

石門謝平安:
謝平安https://www.blogger.com/u/1/blog/post/edit/8683889700287658963/544911595157088538

鄞山寺汀州原鄉定光古佛

鄞山寺

1823年建,由汀州六姓包括練姓、江姓共同將原鄉定光古佛恭迎過來祭祀。


十八王公廟

    清同治年間,有漢人坐船移民至台灣,船上有十七人與一隻狗,在海上遇難船毀,被洋流沖至阿里磅海邊,附近居民練姓族人趕來救援,但十七人已死亡,他們帶來的這隻狗奄奄一息。善心人士將屍骨葬在練氏族人的公有地山腳下,地址阿里磅1-1號。埋葬這些人時,這隻狗殉難,眾人對忠狗的舉動感動不已,將他們埋葬在一起。剛開始只有一石頭砌出來的墓與沒有刻字的石碑,居民會來祭拜並稱之「十八王」。

    練姓族人將他們當親人祭拜,依他們客家人的習俗,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是總祭日,所以總祭日時會在拜祖先之後過來祭拜他們。此日也成為十八王公的紀念日。

    後來,居民受到感應,得到這十七人與一隻狗的庇佑。感應事件口耳相傳,越來越多人來拜,傳說越來越神奇、越活靈活現,慢慢的將這陰靈神格化,成功的造神運動,將這間廟當作一般的廟宇祭拜,尊稱神明為「十八王公」。

十八王公廟


重陽節廟紀念日演戲

  民國六十年代核一廠在此興建,本來要遷廟,但是屢遇神奇事件無法遷移。而原來墳墓因配合核一廠整地的關係,變成地下室,所以就在一樓造與原墓外型相同的墓讓信眾敬拜。在民國60年代,經濟起飛,全民瘋大家樂,有遊覽車載著整台車的信眾來拜拜。十八王公夜間燈火通明,大家在求明牌。還有許多夜生活女子與八大行業業者來祭拜。西元1985年電影《十八王公》與華視台語劇《十八王公傳奇》演出。廟前廣場有數十個攤販集結成市集,夜裡人聲鼎沸,這是極盛時期。擁擠的人潮使得本路段經常塞車,寸步難行,是北海岸最嚴重的塞車路段,常常塞車一、兩個小時,軍方認為若發生戰爭無法防禦核電廠,需要遷廟。所以陸軍關渡師參謀向管理委員會說明並擲筊請十八王公同意遷移,並於茂林52號蓋大銅像義犬廟,廟的左側有銅鑄忠狗的雕像高100尺,廟有二層樓,一樓供俸十八王公,二樓祭拜玉皇大帝與觀音,民國83年完工,84年安座。可是公路單位改變設計沒有拓寬原路線,直接增設王公橋從外面跨海過去,這樣十八王公墓祠再次不用遷移留在原址。民國103年墓祠廟整建,於民國106年農曆五月十九日重建落成。

        因為信眾認為命喪在陌生大海的十八王公是溺死的,會怕冷,所以以熱食麻油雞與油飯祭拜,廟旁一些攤商會販賣這些熱食。但油飯以盤子裝不好攜帶,後來劉家肉粽創始人將它改為肉粽。漸漸的越來越多攤商販賣肉粽,擴展到石門沿路都有賣肉粽的商家,幾十年來成為石門很重要的產業,公所也舉辦「肉粽節」推廣肉粽。肉粽已經不只是在端午節祭拜屈原的祭品,還會拿來祭拜十八王公。此廟的文創商品:肉粽,為石門創造一大產業,劉家肉粽以網路行銷擴展銷售管道與宅配服務,成功打出知名度,賺進龐大的利潤,石門農會的網路銷量每年端午營業額數百萬元,全部業者銷售額合計占全台灣的五分之一。

旺旺集團蔡衍明先生在引進日本米果時為了品牌的命名想破頭,有一日經過十八王公並祭拜,看到忠狗靈機一動,以狗的叫聲「旺旺」,以聲命名,將集團命名為「旺旺集團」,產品就是「旺旺仙貝」。從此大發利市,事業成功,到現在旺旺集團也年年來祭拜。


參考資料:

《台灣北海岸客家阿里磅練氏族譜與地方社會》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客家委員會出版/作者洪馨蘭

《北客流》

《石門鄉誌》徐福全撰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2024/10/4山陀兒颱風

        2024年第十八號颱風山陀兒颱風是很特別的颱風,是秋颱,行進時原地逗留,緩步慢行,最後在陸上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侵襲時間各地風雨強大,造成許多災害:

        2024年9月29日8:30海上颱風警報,9月30日2:30陸上颱風警報,

        9月30日17:00暴風範圍涵蓋恆春,10月3日12:40登陸小港,

10月3日12:15氣象署發布颱風警報第34-2報

10月3日12:40氣象署雷達合成回波圖

       10月4日5:00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到10月4日5:30解除陸上海上颱風警報。

較大陣風      高雄汕尾、仁武15級,屏東琉球嶼14級,其他10-12級

縣市最大雨量

    台東利嘉林道1713.5mm

    屏東大漢山1570mm

    新北市瑞芳1067.5mm

    花蓮清水林道970.5mm

破單日雨量紀錄  

    基隆10月3日408mm    (原1980年9月23日351.3mm)


        10月4日餘留的溫暖水氣逆時針向上與向下的冷高壓相互影響引起北部的降雨:

        大屯山區也已經連下許多天的雨,10月4日北海岸的溪流還要同時排出當下下雨的水量,確實無法承擔,導致各地的洪水與泥流成災。

10月4日金山三和測站與石門富貴角測站時雨量如下:





氣象署10月4日17:00雷達合成回波圖

 

       總之,山陀兒颱風引起南北各地許多災害,如果雨量太大就要當心,因為山上土石與溪流無法及時洩洪,必定帶來災害。與62梅雨,2017年6月2日零時到十二時降雨量有622.5mm比較,62梅雨的雨量較大,災害也較大。

2017年6月2日零點至十二點雨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