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泥塑與交趾陶
大眾藝術以剪黏、泥塑與交趾陶最容易接觸,民眾可以在住家鄰近的廟宇與土地公廟裝飾觀察欣賞。交趾陶雖然有比較傳統與制式的形狀、外觀的規範,但在某些細節可以發現作者的巧思,非常的細緻優雅。
筆者特別介紹,並加上圖片說明:
交趾陶
首先以陶土捏塑成形並以低溫燒製,早期師傅多在工作的廟宇旁邊作一臨時的簡易窯燒製,現在師傅在自家工作室使用電窯製作,做好送到廟宇安裝。圖片如下:
福祿壽三仙 |
泥塑
泥塑有的以原色呈現,有的加上顏色,常會被誤認為交趾陶。有些龍柱或壁堵模仿石雕,雕工手法精細如真的石雕,讓人分辨不出,非常有趣。圖片如下:
金亭 |
剪黏
剪黏過去以大同碗作為材料,將碗片剪裁出需要的大小,也有用陶片等材料,剪黏發揮空間很大,師傅外彰內斂賦予作品生命力,各個展現豐富的神情,栩栩如生,功夫了得。圖片如下:
龍 |
附錄:參考文章
(一) 「交趾陶」舊稱「交趾燒」,為多彩釉軟陶的一種。它的歷史淵源迄今尚未有定論,但由製作方式及釉色來看,很可能係由軟陶與廣窯融合發展而成。此作品以低溫燒製,窯溫在800度之下。
(二) 「泥塑」也稱為彩繪泥塑,為以灰泥塑形而表面上漆的手工藝品。灰泥係傳統建築中磚石組砌之黏結物,它有幾種配方,其中最考究的即是泥塑及剪黏用灰泥。此種灰泥所用的石灰(貝殼灰)、煮熟的海菜及麻絲外,還添加糯米及紅糖,乾硬後色澤潔白、質地細緻,以之塑造泥偶,與陶土有異曲同工之處,常被誤認為交趾陶。因價格低廉、容易製作及尺寸不受限制等,故得以普及於中小型廟及宅第。
(三)
在大廟的屋脊上,常佈滿著五彩繽紛的人物坐騎、花鳥蟲魚、山巒樹林----甚至青菜、蘿蔔----等裝飾品,這些裝飾品稱為「剪黏」。製作方式是先以鐵絲紮骨架,次以灰泥塑雛形,最後將各種顏色的陶片黏在灰泥的表面。人像的臉部則另以陶土捏塑燒製後嵌上。
------參考《〔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 林會承著
這個技藝在北部以泉州洪坤福傳下的徒弟最多。最著名的徒弟,被封為五虎將的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姚自來與江清露。萬華龍山寺、台北保安宮等等著名的廟宇都有他們的作品。傳到他的第三代弟子都已是目前受景仰的大師,獲得大家的讚許與獎勵。
石門的廟宇剪粘、泥塑與交趾陶藝術家大部分以泉州派洪坤福派下第三代師傅陳世仁以及第五代師傅郭炳森承作,功夫了得,作品非常難得。筆者將郭炳森與陳世仁,再加上萬里謝振發師傅的作品,另闢幾篇文章說明,連結如下:
相關介紹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