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泉州洪派剪黏師傅陳世仁2024/7/19

 剪黏師傅陳世仁2024/7/19

        陳世仁是五虎將之一,陳天乞的孫子,是他的弟子,也是洪派的第三代。

陳天乞的作品有:

淡水清水巖

淡水清水巖

陳世仁十多歲就跟著祖父在各廟宇學習,今年已七十多歲,還在創作與教學。

曾作過的廟宇有:石門五龍宮、淡水忠寮行忠堂、金瓜石勸濟堂、修復台北陳德星堂等。

石門五龍宮

〈台灣記憶〉有一張建廟之初,他為五龍宮殿內照壁作畫的草稿,他也算是此工藝中的佼佼者:


實際完成的作品如圖:


五龍宮的龍柱、獅、壁飾非常傳神,如下:

壁飾


龍柱
泥塑獅

    他的作品還有

淡水忠寮行忠堂                                    

淡水忠寮行忠堂

金瓜石勸濟堂
金瓜石勸濟堂

台北陳德星堂修復......等等

陳德星堂

陳德星堂




廟宇藝術之剪黏、泥塑與交趾陶介紹2024/7/19

剪黏、泥塑與交趾陶

        大眾藝術以剪黏、泥塑與交趾陶最容易接觸,民眾可以在住家鄰近的廟宇與土地公廟裝飾觀察欣賞。交趾陶雖然有比較傳統與制式的形狀、外觀的規範,但在某些細節可以發現作者的巧思,非常的細緻優雅。

        筆者特別介紹,並加上圖片說明:

交趾陶

        首先以陶土捏塑成形並以低溫燒製,早期師傅多在工作的廟宇旁邊作一臨時的簡易窯燒製,現在師傅在自家工作室使用電窯製作,做好送到廟宇安裝。圖片如下:

福祿壽三仙


泥塑

        泥塑有的以原色呈現,有的加上顏色,常會被誤認為交趾陶。有些龍柱或壁堵模仿石雕,雕工手法精細如真的石雕,讓人分辨不出,非常有趣。圖片如下:

金亭

剪黏

        剪黏過去以大同碗作為材料,將碗片剪裁出需要的大小,也有用陶片等材料,剪黏發揮空間很大,師傅外彰內斂賦予作品生命力,各個展現豐富的神情,栩栩如生,功夫了得。圖片如下:



附錄:參考文章

(一)   「交趾陶」舊稱「交趾燒」,為多彩釉軟陶的一種。它的歷史淵源迄今尚未有定論,但由製作方式及釉色來看,很可能係由軟陶與廣窯融合發展而成。此作品以低溫燒製,窯溫在800度之下。

(二)   「泥塑」也稱為彩繪泥塑,為以灰泥塑形而表面上漆的手工藝品。灰泥係傳統建築中磚石組砌之黏結物,它有幾種配方,其中最考究的即是泥塑及剪黏用灰泥。此種灰泥所用的石灰(貝殼灰)、煮熟的海菜及麻絲外,還添加糯米及紅糖,乾硬後色澤潔白、質地細緻,以之塑造泥偶,與陶土有異曲同工之處,常被誤認為交趾陶。因價格低廉、容易製作及尺寸不受限制等,故得以普及於中小型廟及宅第。

(三)   在大廟的屋脊上,常佈滿著五彩繽紛的人物坐騎、花鳥蟲魚、山巒樹林----甚至青菜、蘿蔔----等裝飾品,這些裝飾品稱為「剪黏」。製作方式是先以鐵絲紮骨架,次以灰泥塑雛形,最後將各種顏色的陶片黏在灰泥的表面。人像的臉部則另以陶土捏塑燒製後嵌上。

   ------參考《〔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   林會承著


        這個技藝在北部以泉州洪坤福傳下的徒弟最多。最著名的徒弟,被封為五虎將的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姚自來與江清露。萬華龍山寺、台北保安宮等等著名的廟宇都有他們的作品。傳到他的第三代弟子都已是目前受景仰的大師,獲得大家的讚許與獎勵。

        石門的廟宇剪粘、泥塑與交趾陶藝術家大部分以泉州派洪坤福派下第三代師傅陳世仁以及第五代師傅郭炳森承作,功夫了得,作品非常難得。筆者將郭炳森與陳世仁,再加上萬里謝振發師傅的作品,另闢幾篇文章說明,連結如下:


相關介紹與連結

郭炳森師傅

陳世仁師傅

謝振發師傅


泉州洪派剪黏師傅謝振發2024/7/19

洪派泉州剪黏師傅謝振發

        洪坤福徒弟五虎將之一的姚自來曾經創做金山慈護宮等廟宇裝飾:

慈護宮

他的徒弟有:徐明河與謝振發......等。

徐明河

        徐明河(西元1942-2023年)2015年獲桃園市政府登錄認定為「傳統工藝-傳統剪黏交趾陶工藝美術保存者」2022年又登錄認定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同年獲文化部登錄認定為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

謝振發

        謝振發的作品有:台北保安宮、關渡宮、萬里昭靈宮、板橋接雲寺。

        2023/8/16獲新北市政府頒傳統工藝「泥作工藝」保存者。

謝振發師傅,新北市政府圖片

        其中萬里昭靈宮的壁堵、龍柱、屋脊裝飾都是他做的剪黏、泥塑與交趾陶。正身壁堵「孔明定計捉張任」、「孔明預伏錦囊計」,還有以三國演義的許多故事呈現出來的作品,剪黏或泥塑用心製作,龍柱像極了石雕精雕細塑展現師傅的細膩手藝,值得一看再看。

        據了解,謝師傅住在附近,為家鄉做一間華麗、受大眾讚嘆的廟宇是他對神明的尊敬,也是對家鄉的愛惜。

昭靈宮

正殿神案下剪黏作品

正殿剪黏作品

正殿剪黏作品

龍柱

壁堵

壁堵

龍堵

虎堵

李白醉酒

四季平安之一/春

        這項工藝臥虎藏龍,人才輩出,本人就以這幾篇文章初淺介紹幾位大師與附近的廟宇裝飾。


補充資料:

徐明河相關資料


--------------

2023/8/16新北市政府市政新聞

技藝超群! 新北市傳統工藝保存者再添2

[新北市訊] 新北市112年度新增2位傳統工藝藝師榮登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之列,侯友宜市長今(16)日親自頒授證書予「泥作工藝」保存者謝振發、「腳踢轆轤製陶(車做)」保存者吳正宏,感謝2位技藝精湛的藝師長年對於傳統技藝的堅持與付出。新北市人文匯萃,認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共55組,民俗類有13組,傳統表演藝術有18組,傳統工藝24組,透過登錄認定,讓民眾更加重視本市珍貴的文化資產並透過傳習讓重要文化資產得以延續。

今年度新認定的「泥作工藝」保存者謝振發藝師投入泥塑與剪粘產業已超過一甲子,承襲傳統剪粘匠師洪坤福派下五虎將之一的姚自來,製作之花鳥、亭台樓閣、堵頭裝飾及各類走獸無一不精,尤以人物題材最富神采,神情細緻自然,栩栩如生,加之其繪畫能力結合剪粘及泥灰塑,使作品更添光彩,萬里昭靈宮、板橋接雲寺等寺廟皆可見到藝師精湛手藝作品。

吳正宏藝師為泉州晉江磁灶製陶第二十三代傳人,長年於鶯歌從事傳統陶瓷製作,陶瓷在民間稱「磁仔(hui-a)」,依尺寸分為大磁、中磁、小磁,傳統轆轤製陶受黏土特性及工具限制,製作大型作品難度相當高,然而吳正宏藝師不僅擅長腳踢轆轤製陶法,具備傳統「車做」的完整技法,更達到「大磁手」的位階,其所出品大型花瓶高達255公分,魚缸直徑達29.5吋,是坊間爭相目睹的精彩作品。

文化局局長張䕒育表示,為保存、推廣本市無形文化資產,市府每年除針對保存者規劃舉辦傳統藝師展演活動,使民眾有機會親近無形文化資產,近年亦透過「校園瘋文資」系列課程,落實文資教育從小紮根,使傳藝之美深入校園與日常生活中,代代相傳,處處傳藝!


泉州洪派剪黏師傅郭炳森2024/7/19

 剪黏師傅郭炳森

        郭炳森嘉義縣民雄鄉人,是林再興的入門弟子,十四歲即拜師學藝,出師後在全省各地施作剪黏泥塑作品,北海岸三芝、石門有十多間廟宇是他的精心傑作,作品承續洪坤福派師傅的精神,繼續將剪黏泥塑工藝更加精進創作並發揚光大,點亮北海岸的廟宇。

郭炳森作品,尖鹿福安宮

泉州柯訓與徒弟洪坤福來台建廟

        郭師傅的學成之路,我們從頭說起:

        西元1911年北港朝天宮,1912年新港奉天宮,1915年朴子配天宮興建,邀請泉州同安師傅柯訓、柯仁來與徒弟洪坤福來台工作。1918年洪坤福再次來台,帶太太的表弟,那時十多歲的陳天乞一同過來。柯訓的工作完畢先離台。

         洪坤福開始在台灣發展授徒。首徒梅菁雲1912年拜師。張添發1918年拜師。洪坤福的弟子有梅菁雲、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姚自來、詹懷枋、劉藤、江清露等。其中梅菁雲門徒眾多,傳石蓮池等十多人,石蓮池再傳林再興等近十人。以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姚自來與江清露號稱五虎將。

        洪坤福的作品在許多古廟可以看到,以下為台北保安宮的龍虎堵,上面有他的署名:
洪坤福作品

洪坤福作品

        洪坤福的弟子傳遞許多代,輩出人才,獲得掌聲,其傳承圖如下:

         從洪坤福傳給梅菁雲,傳石蓮池再傳到林再興這一代這些師傅已締造金碧輝煌的佳績:

林再興師傅

        林再興師傅1929年生於嘉義縣新港鄉月眉村,後定居屏東縣內埔鄉,逝於2010628日,享年82歲。師承受聘來臺修寺的福建籍泉州派系師傅柯訓。早年跟隨姑丈石連池學習,石連池師承洪坤福一派。

2011年展覽海報

        林再興19(1947)跟隨姑丈石蓮池學習交趾陶藝,很快就成為師傅的「頭手」,後來受邀參與三峽祖師廟修建工程,在這藝術殿堂接受文化洗禮與一流的匠師共同完成這華麗的宮廟,這是他工藝生涯的轉捩點,這時候也已學藝六年順利出師,以後接下各方邀約、南征北討,作品登峰造極、工藝爐火純青,廣受好評。

        民國八十七年榮獲教育部第二屆「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頭銜,是國內交趾陶藝界中首位獲得此項殊榮者。並於民國100年在國父紀念館展覽作品。

萬華龍山寺

三峽祖師廟

        林再興所授眾多弟子,影響力廣並遍佈全臺,包括有林再益(弟)、郭慶助、林東利、林清水、游清治、許清樹、馬平順、李水桐、李明坤、林瑞芳、林清榮、何銘煙、黃啟榮、王健瑩、許明添、郭炳森、郭滉炎、陳忠正、林金村、林明健、嚴炳煌、嚴文章、林長裕、李福全、郭志郎和林金倉(次子)。其中多和師父有親戚關係,只有游清治與李福全兩人為宜蘭人。

        林再興不但技藝純熟且精通古典文學或故事的每一章節,所以無論是武場(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榜、七俠五義、史記),文場(西廂記、紅樓夢、唐詩),每一個陶偶舉手投足都考究其意涵。所作人物翹戴盔冠,額頭寬高,面目姣好,神態飄逸,富有動感,成為臺灣交趾陶常見的捏塑風格;另外,他也擅長用交趾陶偶構築出一齣齣生動的戲劇場面,他教徒學藝必先訴說故事中最精彩的內容,與每個人物所代表的意義,他認為唯有如此做出來的陶偶才會鮮活。

        作品包括三峽祖師廟、萬華龍山寺、金山承天宮、金山慈護宮金亭、基隆城隍廟、基隆獅球嶺平安宮等…宮廟的剪黏等裝飾藝術。相片如下:


基隆獅球嶺平安宮

金山承天宮


基隆城隍廟

        跟著優秀的林再興師傅學習真的超級幸運,郭師傅的才華大半輩子奉獻給石門的廟宇屋頂,我們可以欣賞到也是超級幸運。

郭炳森師傅的作品如下:

尖鹿福安宮

龍柱

    龍是神獸,代表至高無上的意思,繪畫或者塑形有其訣竅:《圖畫見聞誌》記載:「畫龍者折出三停,分成九似,窮游泳婉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三停即是「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九似即是「角似鹿、頭似鴕、眼似鬼、項似蛇、腹似、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是匠師畫龍的口訣。而台灣匠師也有「三挺九像」的口訣。三挺即是龍身的三個曲線造型;九像則是「一畫鹿角二蝦眼,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蛇身,七畫魚鱗八火炎,九畫雞爪。」


    龍是吉祥物,廟宇藝術少不了龍,廟正面的龍柱總是成為眾人的焦點,大師展露絕活,泥塑作品的氣勢與精緻度並不遜於石雕,層次清晰,該鏤空該綴飾的小細節都不馬虎,做工細緻,值得細細品味鑑賞:泥塑龍柱上有龍,尾上頭下,從天而降,一前一後圍繞柱子,左右後面各有禹門與龍門,禹門這邊是鰲魚,龍門這邊魚已經越過龍門,所以變成龍。龍的眼睛明亮鼻孔有洞表示活生生的有鱗片一片片整齊塑造、顯明清晰與有力的龍爪,流線與姿態完全顯露蟠龍的氣勢。上有八仙帶騎,面容精神光彩,眼神專注,每個人物表情動作都不一樣,飾以雲紋表示天(),下有鯉魚海浪表示地、海(),整體活潑熱鬧。柱頭是以結飾裝飾。

拜殿水車堵八仙彩泥塑

色彩鮮豔,底色紅色的八仙彩象徵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氣氛。配上八仙帶騎,八仙騎乘虎、豹、獅、象、麒麟猛獸等神獸,顏色靈活明亮。八仙帶著法器:如韓湘子帶笛子、曹國舅拿笏板、呂洞賓拿拂塵…等,眼神專注、動作活靈活現,衣著的飄逸、神獸的姿態自若,充分表達仙氣滿溢的從容自在。

    八仙是指: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等八位神仙,因八位神仙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有富人、有貧民等各種人意味大家都能成仙。八仙彩置於門庭前顯明的位置,表示土地公歡迎大家,不管男、女、老、少、富、貴、貧、賤都歡迎進來參拜,福德正神會保佑大家。


正殿

牆面照壁麒麟保佑本村村民。兩旁對聯「福神位自在,安保永光明」。


    案上供奉福德正神。副祀神農大帝。教人民耕種,親嘗百草,護佑人民五穀豐收,平安健康。副祀水仙尊王。水仙尊王是保護海的神。大多數靠海地區的民眾都會祭拜水仙尊王,水仙尊王會保佑漁民豐收平安。

    神桌上香爐裝飾著狻猊。狻猊,龍之九子之一,形如獅子,喜煙好坐,立於香爐側者。

    牆上捐獻芳名錄書民國甲子年(1984)()建。

正門水車堵是泥塑原色的八仙具有古樸自然的形式,門對聯「福興拱照眾豐樂、安定居民農工商」。門楣匾額書「福安宮」。

    兩邊窗下裙堵各有一對泥塑麒麟活潑搶眼。

屋脊

屋脊是裝飾的重點,大師展現技巧用色大膽,妝點得富麗堂皇美不勝收。

燕尾脊中是財子壽。財子壽,福祿壽三星象徵吉祥之意:

燕尾脊兩端有一對龍的剪黏作品,在最高處很醒目的龍神采飛揚、氣勢磅薄,感覺快要飛天了!

正脊堵中是八仙帶騎,每位神仙的衣冠配件坐騎都是動態的,栩栩如生。

正脊堵中下部是虎、豹、獅、象、麒麟交趾陶是精心設計。

垂脊牌頭有帶騎武將,武將與官兵持刀、劍、槍與盾牌神勇強壯。

燕尾脊底部印斗處有倒拋獅。獅子的毛顏色橘色加上紅色、黃色、綠色,每根都豎起,眼光望向前方,張牙舞爪,往下俯衝的姿態很有動感,感覺就要衝下來了。





廟埕屋頂有雙龍朝珠剪黏,這對龍跟後面燕尾脊的同樣精彩無以倫比。中間有尖鹿福安宮的牌匾。翼角翹起捲雲的弧度優雅線條流暢。福德宮的屋脊裝飾得富麗堂皇如同宮殿大廟。

山牆

山尖雲紋下懸三只綠釉漏明花磚呈人字形排列磬牌泥塑。「擊磬」象徵吉慶。



金亭的泥塑,金亭的各個面有一人物,面容姣好,眼神有戲,動作張力十足,似乎在表示甚麼,實在逼真,屋頂以鯉魚裝飾。





北海聖安宮

北海聖安宮


雪山玄武廟
雪山玄武廟


雪山玄武廟

富基鎮海宮



崁子腳福德正神宮

富基崁子腳福德正神宮
富基頭圍福德宮

富基頭圍福德宮
德茂麟山鼻福德宮
德茂麟山鼻福德宮


德茂八甲福德宮

德茂八甲福德宮

德茂富德宮

德茂富德宮


        郭師傅的作品還有很多,大家可以慢慢欣賞。

        剪黏、泥塑與交趾陶這種藝術因作品的特性,保存時間有限,許多廟宇會在二十年到三十年後就會做修復的工程,所以這些師傅一直會有工作要做,傳承的香火也持續不斷,所以技藝可以保留與創新。

參考資料:《嘉義縣志》卷十一藝術志第二篇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