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16尖鹿與石門海岸踏查
1.
尖子鹿海岸
我們站上最大塊的石頭,寬2-3公尺,長約五、六公尺,高大概二-三公尺觀察,上面沒有藻類,應該是6000年前冰河時期到現在就是維持這樣的高度。
當70-80萬年前火山爆發從竹子山噴發的岩漿、火山碎屑、火山灰與碎石塊迅速的抵達這裡,沒有經過太久的水流搬運過程,所以石塊沒有被磨成圓形,並不圓。而跳石的浪大與風化較久,所以石頭較圓。而這些石頭積在水面下幾十萬年,現在抬升上來,露出水面。
而冰河時期十萬年一次,時間25000年,上下一萬年。當時的本地溫度與現在的阿里山溫度相當,也就是溫度低約6-7度,大屯山每年會下雪。
最近一次冰河時期是10000年前,而到6000年前為止海水的潮線位置就跟現在一樣。
冰河時期的影響是海平面的高度位置會改變。
風化以溫度高低改變而形成,夏天曬太陽石頭遇熱膨脹,再受海水冷卻,所以有各種變化產生。
綠藻生長在潮間帶上部,生長期間一月到六月,可以忍受日曬一、兩小時。例如石蓴等。
紅藻生長在潮間帶下部甚至是潮下帶,生長期間四個月,不能忍受日曬,所以常在水面下。例如小珊瑚藻、邊孢藻、無節珊瑚藻又稱殼狀珊瑚藻、石花菜等。
紅藻中有幾種品種能夠造礁。
無節珊瑚藻是一顆一顆聚集,先是平面,再從側面長,呈不均勻方式分布包覆石頭,而從不生長時開始風化,會一層一層剝掉。
藻礁 |
2.石門洞
石門洞是海蝕洞,日本人列為天然紀念物,是除了麟山鼻與富貴角兩岬角之外,令人關注的特殊地景,石門以之命名。
石門洞的牆面也是跟尖鹿的石頭成形情形一樣。
洞口的海灘全是貝殼,是非常特殊的海灘。因為海流將貝殼帶進來以後,海流帶不出去,所以停留在這個海灘上。
洞口前的潮池在退潮時可以大範圍的觀察潮間帶的生物,可看到綠藻在潮間帶上部,紅藻在水底。
外海有藻礁,在情人橋橋墩基部也是藻礁。附近海面都是藻礁。
岸上可以看到各種風化的岩石。
貝殼砂 |
無節珊瑚藻與紅藻 |
許多風化石 |
橋前面 |
3.石門加油站海岸
這裡的藻礁區有許多玉黍螺,邊孢藻等。這裡與尖子鹿一樣是螺貝類生長區,還沒到盛產期已經有民眾來撿拾螺貝類了。
岸上的大石頭是怪手挖過去的。
無節珊瑚藻 |
藻礁區 |
尖鹿與石門的海岸因地質的不同,沒有富貴角與麟山鼻岬角的大塊安山岩,海灘也漸漸呈礫石堆積的情形。海岸的多樣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增長了我們的眼界。
地質與生態的學問大,我們觀察海岸的實際情況並慢慢學習,希望讀者給我們指教,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