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2020/11/10訪問山彩八甲窯許俊翔老師

 2020/11/10訪問山彩八甲窯許俊翔老師

今天訪問山彩八甲窯許俊翔柴燒藝術家。

許老師的柴燒工作室在八甲溪畔,北15線與崁子腳路交叉口,崁子腳路上,正前面有一埤塘,附近盡是農地,是世外桃源。老師尋覓了很久總算找到這裡築夢。

他談到五十年前家族在北投開店,那時北投陶以貴子坑硫礦土製作,最有名的中華陶瓷公司盛極一時。北投陶在140年前就開始製作,直到民國60年左右封礦,禁止開採才結束。後來才有鶯歌、南投陶。

他的家族40年前在長角96旁成立工作室。十三年前他在這裡成立工作室,有380坪。長角96那裏蓋了第一窯,蓋在屋頂上,這裡蓋第二與第三窯,第三窯是新的只燒第三次是第二窯的1/2-1/3大。窯是自己做的,用耐火磚與耐火棉鋪疊。燒窯溫度攝氏1250-1280度,主要是靠煙囪把空氣帶上去,引起煙囪效應溫度才能這麼高。

柴燒的作品有落灰、火痕、入炭等工法。技術源於中國與日本。中國不重視不上釉的作品,景德鎮柴燒作品外面用一個盒子(匣缽)包起來,燒好以後再將盒子敲掉,作品就不會有落灰的效果,他們認為落灰會汙染作品。日本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不上釉。老師曾經去日本觀摩學習。

燒窯時作品擺置在窯內有三落:最前落靠近火源落灰較多,所以擺放的排列要預先設計。而且後面落溫度少20-30度。要作到完成的作品需要靠經驗的累積,配土,塑型以及燒陶當時的火侯控制,若前面完成,後面還沒熱就不可以。

老師說他前幾天才燒好第三窯的作品,經過一星期攝氏100度的預熱乾燥,就開始四天連續燒製,他顧白天,朋友顧晚上,每十分鐘投柴,這次用樟木。現在作品還在窯內。

燒陶的過程如果火太大會起泡,像發粿發了的樣子或裂掉。窯外有一溫度顯示器,燒製時可以參考,還要放一試片一起燒,作好以後勾出來看效果會更準。我們觀察試片了解製作的效果。落灰的位置也要設計,還可以擋起來不落灰,或從上面倒灰。

陶器的厚度在0.3-0.5公分,小於1.5公分。太厚會裂。

假設作品是100公分大小,在燒製的過程水分會蒸發,到中段有結晶層孔隙變小,密度更緊密,叫做「燒結」,最後的成品約85公分。

老師先在外面柴窯介紹燒製過程,後來帶我們進工作室繼續講解與喝茶並參觀作品。

陶土用台灣原礦土、陽明山原礦土、外國陶土。

使用樟木、相思木燒。要用實木,不用雜木。(雜木就是長得很快的樹木)。龍眼木的溫度是可以,但是通常用來烤Pizza等,沒有用來燒窯。

宋代五大窯:汝、官、哥、定、鈞窯。

老師的作品以茶壺、茶杯與茶罐居多。陶與茶道密不可分,所以才永遠興盛,陶壺可以軟化水質,泡起來的茶更純粹潤喉。

作品有貼金的作法(冷處理),也有用金水畫上圖樣再燒。

這次在新竹文化中心展出的是北斗七星系列,握柄以海芙蓉常溫處理(冷處理)在接合處釘上不銹鋼釘子。

還有一作品有結晶的效果,我們用放大鏡觀看學習結晶是甚麼情形。

在花蓮展出時,老師以陶板刻上圖案,有蓮花等,組合成長方體的容器,可以裝東西或插花非常特別。

老師經常展出作品,在十年前在中正紀念堂展出,十三年前開始到大陸展覽,得到很多迴響與獎狀,大陸人會來跟他學習。今年不去大陸,但是還是會寄給熟客。

他也在北投文物館與三芝二號倉庫固定展示。

去年在淡水文化園區展覽,今年一樣121日開始,歡迎參觀。

老師桌上有一綠色缽,有專利的,很少人能做出綠色的作品,所以他申請形式專利。

我們初始對於柴燒並沒有概念,以為只是燃料的不同,不同於瓦斯燒與電燒,今天初步了解皮毛,覺得柴燒看起來簡單樸實不花俏,但是其實是千變萬化,而且一半的結果是未知的,要燒成開窯看到成品才能驚喜收獲。話說回來有經驗者,可以預知與控制更多結果。這是柴燒有趣之處啊!

每個人的個性與風格展現在作品上,老師從小耳濡目染,與陶燒結上深厚的情緣,並且繼續在創作之路,我們更可以觀察老師前後期作品的不同與創新。最近老師有將他的「山彩翔」標誌標在作品上。

幾年前我們就想訪問老師,期盼很久今天總算如願,感謝許老師百忙之中為我們解惑,講解柴燒的各種技術與作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們收穫一籮筐,謝謝你!

第三窯

第三窯內部

第二窯

作品

大陸獎狀

北斗七星系列

作品有結晶




桌上綠色缽有專利

老師跟同學講解試片的效果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