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20190903古道與人群的移動


20190903古道與人群的移動

楊南郡曾說:「一百年以上的道路是古道。」李瑞宗也說:「長度超過20公里的路才算是。」這些定義對正在使用古道的當地人似乎可有可無。

古道依據生命、生活、生產、軍事、文化、休閒的需求而建造。
例如:文化需求:二坪頂迓媽祖走到尖山湖。「迓神古道」。
而走在古道上看到甚麼?代表甚麼?有什麼意義?是非常有趣味的探討跟研究。
例如:北海岸的古道路旁總會有土地公廟。代表著什麼呢?


古道的資料:起訖點、形成的年代、現況生態、地理特性、人文田調、如何利用。
古道以石頭砌成,石頭千年不壞所以不論時間多久都可以找到這條古道的路徑。
古道有國家級古道與地方性古道。
村里之間相互連絡、產業道路。


可以從歷史文獻與證據找到古道資料:
例如:
※荷蘭人隊長優司特‧戴‧弘特於16421121-23日踏查淡水到雞籠寫的「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描述得很清楚。
※斯文豪氏(Robert Swinhoe)路線
1858622日展開大屯山區尋人之旅所做的紀錄。


※淡基古道
清中法戰爭,基隆打的慘烈,而淡水的士兵因原來道路受阻無法到達基隆援助。所以劉銘傳從淡水另闢一條道路,讓淡水的援兵能過來基隆援助基隆的戰況。從水梘頭--竹子湖--鹿角坪--大坪--基隆。

※除了陸路還有海路:海路從淡水河坐船到基隆河在汐止、七堵上岸走到雞籠。

漢人移民的路徑:從福州到淡水,或從金門到鹿港再到淡水,或從金門到淡水。
郁永河《裨海紀遊》記載。

1904台灣堡圖非常清楚的呈現道路的路徑
我們七月二日踏查豬槽潭到金山的路徑,在台灣堡圖上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