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帶著書去旅行2--《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

  今天帶著《台灣磁磚系譜學:台灣磁磚大百科.八大類磁磚鑑賞》去旅行,首先恭喜日本學者堀込憲二老師這本書獲得今年第49屆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圖書獎。


  認識堀込憲二老師是從一篇他介紹磁磚的論文開始,看完他的論文,筆者對清朝到日治時期直到現在的磁磚有大概的了解,在實地與房屋對照,可以幫助知道建築的年齡與當時建築發展的脈絡。

  堀込憲二老師來台灣30多年,研究磁磚20多年,是日本一級建築士、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在台長期教學。這本書以時間軸介紹各時代的磁磚,顯現時代的更替與潮流的演變。

  這本《台灣磁磚系譜學》去年由遠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得到OPEN BOOK年度生活書,同時做巡迴演講,筆者參加作者在新北市圖書館的演講,老師講的很詳細,他説日本的瓷磚貼在廁所、浴室與廚房,是在建築的背後空間,即是最角落的地方。所以他對磁磚的印象不好並不喜歡磁磚,到後來才慢慢喜歡磁磚。有趣的是他幽默的說好想把更多的磁磚搬回家,而家裡已收藏一堆磁磚了,被家人抗議,令人會心一笑。從這些介紹感動於他對這個專題專注研究,有恆心有毅力整理成這本易讀易懂的磁磚系譜,是一本非常好用的工具書。



本書今年更獲得金鼎獎。圖書類 - 非文學圖書獎

書本介紹:「此為台灣首部全面分析台灣磁磚文化之專書,為作者20多年研究的成果展現,近800張圖片與圖表解析,不但看見磁磚之美,亦建構出台灣磁磚之源流與系譜,與世界完整接軌。內容除剖析磁磚的歷史、尺寸與背後商標密碼,賞析馬約利卡、維多利亞、馬賽克、磁磚畫等八大類磁磚豐富的樣式及圖案美學,更是本書不容錯過的亮點。」


圖書類 - 非文學圖書獎

得獎評語

作者傾注大量心力與熱情,替日常隨處可見卻常被忽略的瓷磚,寫下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專書。不僅保存了臺灣瓷磚豐富的知識,也將其置於歷史與社會發展的脈絡中,讓一塊塊物件承載並訴說出海洋臺灣的風貌。


  帶著這本書,我們可以去許多建築物的面前,一一比對房屋與書中的相同。現在走到老梅街上,看看幾間房屋來讀景與讀書:

以下面三間房屋作介紹:



廖宅,老梅路8-5號:即以前謝醫師診所,樓上圍牆是藍白漸層雙色搭配紅白漸層色的漸層瓷磚,小鳥水泥花格磚女兒牆,柱子是國防色瓷磚,加上洗石子飾邊,樓下洗石子柱子。


標註號碼:照順序說明


1.藍白漸層雙色瓷磚。


2.紅白漸層雙色瓷磚及小鳥水泥花格磚。


3.國防色瓷磚,加上洗石子飾邊。

楊宅:老梅路8-4號:二樓黃橙雙色漸層磁磚雙色漸層磁磚,一樓洗石子柱子。



鐘宅,老梅路8-3號:三樓女兒牆花瓶形欄杆。二樓馬賽克瓷磚圍在門窗周圍,白小口磚牆,樓上柱子國防色面磚,旁邊飾以洗石子,洗石子女兒牆,花瓶形欄杆,樓下洗石子柱子。


標註號碼:照順序說明


1.三樓女兒牆花瓶形欄杆。(第82頁)下緣飾以馬賽克磁磚。(第244頁)
2.二樓馬賽克瓷磚圍在門窗周圍,白小口磚牆。.(第196頁)
3.國防色磁磚柱子。黃褐色的「Tape瓷磚」,大家將這一系列的磁磚統稱「國防色瓷磚」或「十三溝磁磚」,若要細究,還滿專業的。(第200頁-233頁)
4.洗石子女兒牆,花瓶形欄杆。(第82頁)下緣飾以馬賽克磁磚。(第244頁)



5.一樓洗石子柱子。

這樣對照,可謂各種學問都很大,都不簡單。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藻礁--崁子腳至石角坑

造礁藻包圍安山岩幾千年造礁,再受海水侵蝕破壞,冰河時期之後,板塊擠壓地殼抬升,潮間帶移動,藻礁上移讓我們看見。

在這裡創造與毀滅同時進行。(潮間帶下部殼狀珊瑚藻正在造礁,潮間帶之上老的藻礁在崩裂毀損。)

火山熔岩流、兩輝安山岩、冷卻收縮節理、殼狀珊瑚藻膠結、鈣質沉澱、差異侵蝕、風化、海蝕、化石、包裹岩、藻礁、蟲礁、牡蠣礁、磁鐵礦,70-80萬年的非常年輕的地質有好多學問,人們到這裡採石花、玩水、釣魚,各取所需。這裡是稀有的地質地景--石角坑。



                                       






但請不要烤肉燒石頭,這裡每一塊石頭都要保護。

石頭受到火紋

壁蜑螺小水道

 隨機調查

今天沒有很多時間,隨機調查只找到一隻壁蜑螺,在兩溪之間的小水道出海口,這隻外圍有很多黃色黏稠應該很老了!颱風天風沙吹到眼睛了!撤!就這麼記錄。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摩訶、必桃

 我所知道的基隆普渡專屬祭品,中元節才會賣。這有多少年的習俗,可能難查得出來,其他地方普渡不大會拜這個。


白色的是摩訶,(毛荷),

粉紅色的是必(裂)桃。

在連珍餅店。

以前的比較紮實;這個屬蛋糕類,發酵較多。


今年是輪到吳姓主普。




吳姓


後記:買到另一家的,是跟以前買的一樣,店家説是麵粉做的。
必桃

摩訶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海漂種子的漂流日常2025/8/8

海漂種子的漂流日常

        你喜歡流浪嗎?你喜歡自由嗎?隨波逐流的感覺是什麼樣子?

        海岸上,甚麼你都可以看到:漂流木、垃圾、漁網,還有海漂種子。

        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有:風為媒介物傳播、動物為媒介物傳播還有海水為媒介物傳播。蒲公英等植物的種子是由風傳播的,風把種子吹到遠方的土地,落地生根長出一顆新的植物。大花咸豐草等植物的種子依附在人或動物的身上,人或動物將種子帶到新的地方,在這裡的土地上長出下一代。而海漂植物如黃槿、文殊蘭、山欖、棋盤腳等,生長在海濱,種子落下到海裡,洋流將它們帶到遠方甚至另一個島嶼生長。

        筆者在老梅海灘上發現海漂種子:有椰子也有棋盤腳。棋盤腳是熱帶植物,也許是在南方的島嶼,也許在墾丁熱帶海岸林,種子掉到海裡,黑潮(這裡的洋流是黑潮)帶著它,一波接著一波送它到達極北的老梅海岸,來到筆者面前,路途遙遠卻能安全抵達。其中,有一顆種子表皮有破損了,不知道它漂流多少年了?它的外層有果皮,再來有一層木質層纖維層,能存容空氣,讓整個個體能在水上漂浮,還要護衛種子的安全,最中間才是它的核,是種子,能繁延下一代,這樣的結構可讓它安全的乘風破浪到達下一站。海漂植物又稱海岸植物,它的樹林稱作海漂林或海岸林。在海上浮浮沉沉可以是它的日常。

        (棋盤腳屬於南部的植物,不生長在北部)


壞的冰箱與種子


棋盤腳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帶著書去旅行1—石門的海岸道路旅行〈關於艾爾摩沙島情況的報告〉、〈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大台北古地圖考釋》2025/8/5

 帶著書去旅行1—石門的海岸道路旅行

〈關於艾爾摩沙島情況的報告〉、〈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帶著書去旅行1,這次與夥伴帶著幾份報告與一本書走在很美麗的石門海岸道路:

〈關於艾爾摩沙島情況的報告〉

        西班牙人登陸北台灣,從1626年到1642年16年的時間,從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到淡水紅毛城,他們在北台灣查訪、建設、傳教,Jacinto Esquival 西班牙傳教士耶士基佛紀錄他在這裡的生活與工作、當地住民的習慣與特產,於1932年寫下〈關於艾爾摩沙島情況的報告〉,他們在和平島與淡水間,建造城堡與教堂,因這以前沒有文字記載,所以此地的歷史時代從這個時刻開始。

報告內容:

「海岸線那條陸路線上佈滿了亂石、許多河流與充滿障礙的山坡及峭壁。」

………

「淡水河兩支流的住民、Senar人、Taparri人、Quimaurri人及Caquiuanuan人或是另一個名稱Santiago,都是噶瑪蘭人的鄰居,都是我們的朋友。在這些村落行走非常安全,任何一個士兵、cagayan (卡加揚人)或神父單獨一個人可以安心往返,每天沿著海岸這條路奔走兩處堡壘間,如同沿著河流,經過他們的村社,去和Palauan及Pantao的村落群換取稻米。」

說明:

Taparri人:沙巴里人,他們大多居住在三芝及石門。

「每天沿著海岸這條路奔走兩處堡壘間」:其中「兩處堡壘間」指的是雞籠(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到淡水紅毛城(聖多明哥城)兩個城堡之間的海岸線。

         所以這一條路在西班牙人進駐的時候,就有原始的住民,平埔族人在走了。

 

〈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

        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後,他們知道北部海岸線上有這一條路,荷蘭優司特‧戴‧弘特隊長為了瞭解西班牙人在這地區的情形,在1642年11月21-23日走淡水到雞籠這條路調查,並留下〈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報告:

        「十一月二十一日,與淡水林子的番人三哥(Samco)出發,途經有四條支流匯合於一溪的田野,路況良好。八點抵達一處沙灘,沿沙灘而行,沿途看到許多的小溪,我們來到去年步兵千總楊(Jan)率領二中隊休息的地方,此處有一伸出的岬角(註1),並有一小片的沙灘(註2),溪河(註3)從此流出。我們再稍前行,來到一條溪(註4)邊有六間獵屋的地方,該地叫做Ero(註5)。從這裡再往前走,就是一條滿佈石礫與礁石的險惡之路(註6)。晚間,我們夜宿於一間叫做Malleymey(註7)的小獵屋裡。

        二十二日,晨,繼續前行,路況險惡如前。我們一直走到一處名叫Pereketau的小沙灘,並看到一條大溪。該處有伸出的岬角,其上有一大片樹林及一座小山。樹林中的北端有一小塊的低泥潭(mooras),那也有一條大溪,水頗深無法跋涉而過,得稍加小心而渡。過溪後,又見一小片沙灘,沙灘的盡頭有一條大溪,其對面有一伸出的岬角。我們爬過一座山,來到一沙灘地,盡頭有一條叫做Basa的大溪。當晚因天候不良,我們不得不夜宿在一間小獵屋裡。

        二十三日清晨,再越過一座高山,又走到海岸,往八斗仔(Perack)前進,沿途四處石礫與礁石,路況惡劣異常。八斗仔乃是面對著雞籠(Quelangh)右岸的岬角。越過山之後,見到一片水域,我們從中渡過,共花費半小時(een half uyr)之久而抵達Specken所拆毀的Songo角面堡。十一時抵金萬里(Quimaurij),下午從該處橫渡Salvador城堡。」

(註1)這個岬角是麟山鼻。

(註2)這個沙灘是白沙灣或麟山鼻旁沙灘。

(註3)下員坑溪或大坑溪。

(註4)下員坑溪或八甲溪。

(註5)Ero 古名“吓咾覓”,即是灯台口到下員坑、白沙灣之間。

(註6)滿佈石礫與礁石的地方是石角坑。

(註7) Malleymey是老梅的平埔族語發音。

老梅地名有幾種說法:

一、最早是西元1642年,荷蘭人戴.弘特的報告:晚間我們夜宿一間叫做Malleymey的小獵屋裡,小獵屋Malleymey音似ㄇㄟㄌ一ㄇㄟ的音譯而來。

二、康熙56(西元1717)《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淡水〉阮蔡文的文章:   「……又有小雞籠,依附在密邇」,「密邇」就是老梅。

三、同治12年,丁紹儀所著《東瀛識略》,裡面提到番所居室,南路曰「囤」、曰「朗」,北路曰「達勞」、曰「濃密」、曰「必賭混」。

四、出現類似名字是在乾隆48(1783) 契約書中則出現「荖梅溪頭-蛇仔崙」這是最早的紀錄。「吓嘮覓」則出現在乾隆50(1785)。「荖梅湖」則出現在乾隆50(1785),表示溪名和地名為同一名稱。嘉慶貳年(1797)才出現「老梅洋」。

五、至於「老梅社」則是在嘉慶19(1814)才出現在契約書中。可是後來卻不見老梅社出現在契約書當中,反而是小圭籠社還出現在1892年的正式文告裡面,一直到1901年小圭籠社土目王鄭潘(),最後一次出現在契約書當中。

六、在小圭籠社的 土目人名當中也有「媽老眉」、「老眉」等稱呼,是不是人名轉換而來就不得而知了。        

七、至於常見日人伊能嘉矩與安倍明義的說法Vavui從番社演變成老梅的說法,根據田調現在地名還在;從榕仔腳進去稱作Vavui湖,就是七股。簡稱Vavui(陳朝吉口述)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在1654年荷蘭在淡水雞籠的負責人西門.給爾德辜的報告〈關於淡水河、雞籠港灣,暨公司當地現存城砦、日常航行所經番社數等情述略〉,附有一張很重要的地圖〈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也就是大家通稱的〈大台北古地圖〉,翁佳音教授的《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對此圖有詳細的說明。這張圖將台北附近的地形與原住民聚落都畫出來,我們可以看見當時的情形。





這張圖的44-46圖畫出石門的地區:

第44圖Eerst Hoeck第一岬角;麟山鼻    

在大航海時代,從淡水航行過來,看到的第一個岬角就是麟山鼻。

第45圖Verse River 清水溪;楓林溪

46號圖Tweede Hoeck第二岬角;富貴角

繼續航行,看到的第二個岬角是富貴角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連結網頁https://twstudy.iis.sinica.edu.tw/OldMap/doc/Taipei/Taipei01.htm

       麟山鼻、富貴角相形之下是北台灣很重要的一個點,對於航海者非常重要。而且老梅是北台灣發展很早的一個聚落。

















 




       我們走在這一條400年前西班牙人、荷蘭人走過、後來日本人也走過的路,屬於石門的路段從石門德茂里的麟山鼻到草里,大約有十多公里。大部分的路段沿著海岸行進,因為台二線是以此路線為基礎,所以路線也多與現在的台二線相同。

        這條路可以欣賞到開闊的海岸,石門的海岸有沙灘、有岩岸、藻礁、岬角、海灣、海蝕溝、海蝕平台、海蝕洞、礫石灘,多樣的濱海地形、地質、地景,多樣的濱海植物,是有層次的、與眾不同的海岸景觀,在和風徐徐的早晨慢慢地走在這條路,相當愜意。當然路上也會遇到聚落巷弄,路過朋友家還可以與朋友打招呼,石門有14條溪,我們會經過14座橋,溪口匯集人潮,慢慢形成聚落,為村里的中心,當然這些聚落在400年前還沒有形成。

        再來對照報告與書中的描述,想像四百年前的風景是甚麼樣子?石角坑的大安山岩與礁岩的確不好走,幸好我們是走在興建好的省道道路上所以很舒適,剛好的活動,全程三、四個小時可以體會與發現石門的小小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