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五指山層與大寮層的風化紋2024/6/24

 五指山層與大寮層的風化紋2024/6/24

相較於石門的安山岩層,金山岬與野柳岬的地質層屬於五指山層與大寮層,是沉積岩層。

它的岩石變化萬千,含有的鐵會呈現層層的褐色、粉紅色或咖啡色的風化紋。所以大家應該知道這個鐵是二價鐵,也就是會氧化生鏽的鐵。風化紋也叫做鐵鏽紋。

這裏的沙子也不一樣。

因為地質岩層不一樣所看到的地景是不同的。大自然非常有趣。

五指山層的燭臺嶼

五指山層,金山岬

五指山層的鐵鏽紋,金山岬



磁鐵礦2024/6/24


磁鐵礦

石門海岸沙灘的沙子有安山岩和沉積岩因長久的風化成為了細沙。海沙除了這些細小石英、長石等等,也有貝殼與珊瑚的碎粒,是非常美麗的沙灘,其中有一些黑色的沙子是磁鐵礦。

安山岩含有長石、石英、角閃石、輝石、雲母。其中長石、石英、雲母含礦物質矽、鋁,顏色淺色;輝石、角閃石含礦物質鐵(磁鐵礦)、鎂,顏色深色。岩石從山上輾轉運行下來海邊的過程,岩石會變小,其他成份會風化,而磁鐵礦到河裡或最後到海邊都不會改變它的形式,它會變小、變成沙,但還是原來的磁鐵礦。

磁鐵礦是穩定的物質;一般的鐵是二價鐵Fe2,在空氣中因為有水,它會氧化、生鏽,磁鐵礦不會。

 它含有很高成份的鐵,是煉鐵最好的原料。古時候,十三行文化遺址煉鐵就是採用這種原料。

在崁子腳這裡蘊含量豐富,民國四十年、五十年代,有工廠派人來挖礦送到瑞芳煉鐵。後來這裡新建道路,有用很厚的鐵砂填高旁邊的農地,所以這裡地底下有很多的磁鐵礦。

麟山鼻灣澳也有人來採礦。

崁子腳

崁子腳

麟山鼻

帶一塊磁鐵在沙上面滑動,磁鐵礦會吸附在磁鐵的兩極。請點擊以下連結以觀賞影片:

磁鐵礦影片

以下摘自陳燕華 |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磁鐵礦(magnetite)。
磁鐵礦的外觀顏色大多是黑色或灰黑色,晶體形狀通常呈現八面體或菱形十二面體,坊間又稱為鐵黑、磁石、慈石、玄石、吸鐵石、磁性氧化鐵。磁鐵礦具有似金屬的光澤,硬度(5.56)和密度(4.95.2 g∕cm3)都很大,在溫度高達攝氏1,595度時才會熔融。磁鐵礦可溶於酸,但不溶於水、鹼和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潮溼狀態下,在空氣中的磁鐵礦(Fe3O4)容易氧化形成針鐵礦(FeOOH)或赤鐵礦(Fe2O3)。

磁鐵礦是很普遍的礦物,在臺灣大屯火山群的安山岩中、臺灣北部和西部海岸的海砂中、花蓮和臺東的河砂中、中央山脈變質岩中都找得到磁鐵礦。要蒐集磁鐵礦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把磁鐵靠近採集處就行了,因為磁鐵會吸引住具有磁性的黑色磁鐵礦。天然的磁鐵礦是煉鋼或煉鐵的原料之一,也可以當作黑色顏料,用於水泥著色或建築上色。因為它的硬度大,也可以做為拋光劑或研磨劑使用。磁鐵礦是天然的磁性材料,經過純淨化處理可以用在錄音用的磁帶上。也可以用在飛機的隱形材料用。


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莢狀雲2024/6/14

 莢狀雲2024/6/14

        這兩天大家在拍莢狀雲,本人昨天在三芝有拍到

        到了新山水庫雲還在,後來有下一陣雨喔!

        石門沒有做記錄,就以五年前2019/6/22在老梅拍到的畫面分享,記得當時雲變得很快,一、二十分鐘後就散開了,相片如下:




老梅罟寮



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壁蜑螺筆記2024/6/8

 壁蜑螺筆記2024/6/8

累積一些記錄,整理如下:

        石門的生態環境,真的看記錄就知道。









補充日記:
2024/6/14
在八甲溪出海口發現壁蜑螺,這資料會在下一次彙整,先在這裡補充資料。
本人曾經來踏查,沒有發現,今天有看到一顆,因為今天水流很大,所以暫時記錄,有時間再來看。這裡是眾人說的龍蝦穴,傳說就不講了!感覺水流很大,跟別的溪口不一樣,不知是不是常態(水流每天都這麼大)。







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2024世界自行車日與自行車環島路線

 2024世界自行車日與自行車環島路線

環島一號線起點,松山車站

        西元2018年聯合國訂每年6月3日為世界自行車日「World Bicycle Day」,以推廣自行車作為促進健康、環境保護、節能減碳和永續發展的交通方式。臺灣自2019年起即發起響應活動,今年6月1日星期六辦理環騎活動,主場活動在花蓮鯉魚潭舉辦,結合推廣「花東觀光圈」市集,為花蓮旅遊業加油。

活動相片摘自網路

     6月1日各地同時辦理2024世界自行車日全台環騎暨響應活動,共有46段環台路線及國家風景區多元路線同步串聯,號召全台車友共同響應世界自行車日。

        北觀處的路段從富貴角開始騎到淺水灣折返共22公里。


2024自行車日6/1北海岸的路線



        關於自行車路線,有許多條路線可以選擇:有環島路線,也有多元路線,大家可以依自己的需要選擇全路線或其中一小段來騎乘。道路旁也會有咖啡色交通指標。





環島1號線

環島1號線是以省道台1線及台9線為主軸的自行車環島串聯路線。環島自行車道路線,於2015年12月30日通車,可順時針或逆時針騎行,全長960.8公里,沿線每隔約20公里設補給站,環島一圈約需九天。

環支線

環支線是作為主幹路線與主要鐵路車站、風景區或著名景點之區域串聯路網。環支線由北至南依序為「-1」、「-2」、「-3」等表示,沿線每隔約20公里設補給站;環支線則可構成「大環島」路線。

北海岸多元路線(北海岸、萬金、雙灣)

        從基隆三坑火車站到松山火車站,經北海岸(包外木山自行車道、金山萬里自行車道、灣塔自行車道、雙灣自行車道與金色水岸自行車道),到淡水、台北、松山。以逆時針方向騎行,也可以順時針騎行。長91.2公里。灣塔自行車道是白沙灣到富貴角燈塔路段,雙灣自行車道是白沙灣到淺水灣路段。有些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車道,大多是混合車道。
雙灣自行車道

       北海岸的路線大多在海岸線沿線,沿途吹著海風很舒適,騎乘在車道上可以飽覽沿途海景,且可以在各個觀光景點停留參觀,非常符合聯合國的減碳環保、永續環境的宗旨,建議涼爽、晴天時來騎乘,冬天有東北季風較冷與雨天不適宜,夏天要防曬。

       還有其他路段,請參考相關網站: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地區報第十八期發行2024/6/1

 地區報第十八期發行

請點選以下連結:

地區報第十八期



大丘田糖廍石碖/參觀台北糖廍文化園區

 大丘田糖廍石碖/參觀台北糖廍文化園區

        大丘田是一肥沃的農地,屬於老梅溪的沖積地,是石門難得的平原。過去曾經種植甘蔗,而且看起來產量很大。留下兩個石碖一直在路旁。幾十年前,其中一個由潘先生移至自宅前空地,一直到現在。另一個不知去向,據說在修路的時候,被埋入道路之中。推斷這兩個石碖是糖的工具,這裡曾經是糖廍。

潘宅的石碖

        關於製糖,我們對幾百年前製糖的方法很好奇,所以就來查資料。

        根據史料記載台灣14世紀已經有生產糖,17世紀已經是世界重要產地。

                                      

        西元1624年荷蘭人在大員登陸。那時南部已經有蔗糖出口,北部也有平埔族與漢人製糖。

      《番社采風圖》為乾隆初期繪製的圖畫。糖

       《台灣通史》:  台灣熬糖之場,謂之廍」

       《赤崁筆談》雍正年間台灣古糖廍的建構及作業情形:「台人十月內築廍屋,置蔗車,僱募傭工動廍硤糖。上園每甲可煎烏糖六、七十擔,白糖六、七十擔,下園唯四、五十擔,每廍用十二牛,日夜硤蔗,另四牛載蔗到廍,又二牛負蔗屋以飼牛。」

        甘蔗放在兩個石碖之間,牛拉著蔗車繩索繞行,以拉力牽動兩個石碖滾動,甘蔗經過壓榨出汁,甘蔗汁流入底盤收集起來,再交到糖間煮糖。

蔗車


         大概西元1910年代才將糖廍停用,改使用機器製糖。台灣的糖曾經是外銷重大產業,以南部為重心。北部則以台北市萬華區糖里為產地,有一間台北製糖所。

台灣糖產區

        民國31年台北製糖所停產,後來廠房變賣,剩下倉庫列為市定古蹟,並成立糖文化園區。倉庫裡陳列與展出糖產業的歷史,糖與台北製糖所的廠房相片以及模型,內容詳細清楚。可以了解糖產業的發展。

蔗車

模型

倉庫

甘蔗園

運糖與甘蔗的五分車

相片

台北製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