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可以說是平埔族小雞籠社在石門最大的聚落,這裡是非常國際化的,西元1632年西班牙神父Jacinto Esquival走在這條道路上;在基隆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與淡水聖多明哥城之間傳道,留下記錄《福爾摩沙島情況相關事務的報告》。後來西元1642年荷蘭人隊長優司特‧戴.弘特寫的《從淡水林子到基隆的報告》也有記錄這一段從老梅溪至小坑仔溪之間的道路。西元1735年小雞籠社番社搬到老梅,一直到1904年的台灣堡圖的路徑跟現在的街道位置大致相同,沒有變更,也就是說老梅街道是一條很古老的、歷史悠久的街道。
台灣堡圖 |
就在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年)庄役場遷移至石門,本地因行政中心遷移而一度落寞。民國50-60年代美援軍隊在富貴角陸軍軍營駐紮聯防,帶來許多美軍與軍人到老梅理髮與採買日用品。後來民國60多年核一廠興建時期曾經有一群員工攜家帶眷長期租賃民宅,讓這個社區熱鬧了好幾年。但是社會結構的變遷,農業社會演進至工業社會,本地也因公地的土地權問題,且位於核一廠旁邊有建設的限制,沒有企業投資,沒有工作機會,青壯人口去城市工作,加上行政中心區公所遷移到石門,將石門分為兩個政經區塊,原來有郵局、柑仔店、豬肉攤、菜攤、美髮店、小吃店、日用品店、中藥行、西藥房、診所、牙醫診所、碾米廠、漁會、照相館、旅館、貨運行、肉粽店多數已搬遷或關閉,使得本地原本可以自給自足的商業活動靜謐下來。
但是因禍得福,這樣卻讓城市演化更緩慢,讓我們在這裡慢慢尋覓及發覺城市的紋理惰性與紋理拼貼:它是自然而然慢慢改變的,街道上建築的樣式,有石砌屋、日治時期國防色面磚屋、彩瓷、馬賽克磁磚、花磚、洗石子屋以至丁掛磚屋、石英磚屋。而且50-60年代的街屋或民居會在樓上陽台設有女兒牆。有造型的欄杆,造型很講究,欄杆的花瓶表示平安的意思。有些女兒牆會添加小鳥、金錢、龜、壽、蝙蝠或花造型的水泥花格磚。我們觀察屋舍的外觀就可以約略知道屋齡。每個時期的房屋,都不缺席,整條老梅路猶如歷史建築的展示場所,雖然是歷史悠久卻如此適宜居住,這條街是一個寶。
個別介紹幾間街屋:
石砌屋
石砌美髮屋(以前郵局)老梅路14/16號:人字砌石屋
使用的石材是本地的安山岩,安山岩有夾雜小塊黑色結晶礦,顏色灰色深淺不一,也有紅色,是因為含有鐵質的關係。
第一張到第三張圖是修建前,第一張可以看到牆壁是石砌牆。第二張是牆面貼的國防色瓷磚。第三張是外觀。第四張圖是現況,已經塗上水泥的外觀。
國防色瓷磚、馬賽克磁磚、洗石子:
廖宅(謝前醫師診所)老梅路8-5號:藍白漸層雙色搭配紅白漸層色的漸層瓷磚,雙色瓷磚是這一時期的特色,樓上柱子是黃色國防磚,加上洗石子飾邊,樓下洗石子柱子,小鳥水泥花格磚女兒牆。
楊裕慶商店(楊年才,以前豬肉攤)老梅路8-4號:三樓白色瓷磚;二樓黃色與咖啡色雙色瓷磚,深褐色瓷磚,女兒牆;樓下洗石子柱子。
鍾宅老梅路8-3號:二樓黑白馬賽克磁磚圍在白小口磚周圍,窗邊框有洗石子與黑白馬賽克磚做邊框,白小口磚牆;二樓柱子黃色國防磚,飾以洗石子邊,洗石子女兒牆,附有欄杆;三樓花瓶欄杆;樓下洗石子柱子。這三間並排,建造年代差不多。
老梅路21/咖啡店老梅路23號:龜型水泥花格磚女兒牆,中間有”壽”字,樓下洗石子牆有圖樣。
鄭宅老厝老梅路13號:洗石子牆、木門窗、洗石子菱形鏤空造型女兒牆。
馬賽克瓷磚屋
郭宅門窗行老梅路51號:淺綠色與綠色、粉色鑲邊馬賽克瓷磚,木門。綠色是國防色黃褐色之後流行的顏色。
說明:
石砌屋以人字砌工法砌成,石塊之間以石灰黏著。所用石塊是本地安山岩,老梅街道上的石砌房屋應該有百年歷史。
磁磚是由紅磚演變而成,紅磚的長寬高是60*108*227mm,分別有丁面(小口面)60*108mm、順面(長手面)60*227mm兩個面,作為貼於建築物外牆的磁磚尺寸大小,且厚度變薄。
白小口瓷磚是60*108mm大小。
是以紅磚的小口面(丁面)的尺寸60*108mm為準,顏色則為白色上釉。
大概西元1920-1937流行。
國防色瓷磚:有筋面瓷磚(又稱「十三溝」)、Scratch瓷磚、Tapestry瓷磚、Tape瓷磚、粗面瓷磚、布紋瓷磚,1923-1937年流行的瓷磚,當時流行的顏色為黃褐色、黃綠色。
尺寸為60*108mm。
馬賽克瓷磚尺寸有:
2.6*2.6cm(8分角),
2*2cm(6分角)
5*2.5cm(8分1吋7),
3.9*1.7cm(6分1吋3)
大片的有4.7*9.7cm
大概在西元1960-1980年流行。
丁掛磚、方塊磚
流行於西元1985-1990年
一丁掛尺寸30*227mm、60*113mm
二丁掛60*227mm
方塊磚108*108mm又稱「三吋六」
石英磚 西元1990年代至今。
水泥花格磚有以下樣式:
小鳥、龜、壽、金錢、四葉草、菱形代表財富與長壽的吉祥義涵。
欄杆:
老梅最熱鬧的時期在民國六十、七十年代,未來會怎樣發展我們不知道。現在還能看到一些早期的建築、一些城市發展的痕跡,是我們的福氣。
參考論文: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堀込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