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田調就是如實的觀察與訪問並記錄下來。所以無法百分之百地符合事實。原因在:
1.觀察時,時間匆忙,沒有全面觀察到。有些細節忽略了!
2.訪問時,沒有用筆記下、記錯了或忘記了,或者是受訪者記錯或口誤。
3.因為時間會改變事物,天然的或人為的因素會改變狀態。事物跟田調那天不一樣了。
所以,要再三查問;再去現場調查,再去問受訪者或找另一位相關人員訪問同樣的問題。再去看現狀。這樣才是田調,否則只能稱為隨機調查。
所以,田調只帶一枝筆,一本筆記本跟相機。用寫的是要在寫字記錄的時候有一點空檔整理思緒,想下一個問題要問甚麼問題。工作者都會申明他的資料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也有工作者說資料是會改變的。就是這個道理。
田調就是如佛經上面,佛弟子說的第一句話:「如是我聞」:我看到、聽到甚麼,寫下來。
以上是工作討論時,老師談論到的內容,本人參考論說,敘述一下。
北海道場1/1法會 |
延伸用於調查實作,以福德宮調查作例子:
省道上的福德宮:本地因為是火山地形,溪流很多,有14條溪,呈放射線狀分布,從每一條溪匯入海的溪口聚集人潮,聚落便形成,省道(台二線)就通過每個聚落,同時台二線上的聚落有一間土地公廟、一條溪、一座橋、一個洗衫窟。因為過去建造者將二省道的橋用號碼編號從淡水第一號橋開始編,在石門有十多座橋,從十八號開始編,現在居民還會用號碼來指稱,也會用橋的名稱稱呼這座橋。山區的聚落就不列入。統計如下表:
石門溪流、省道上的橋樑、聚落與福德宮的關係 |
|||
溪名 |
省道上的橋 |
省道上的聚落 |
省道上的福德宮 |
下員坑溪 |
18號橋 白沙灣橋 |
下員坑 |
白沙灣福德宮 |
八甲溪 |
19號橋 |
|
|
崁子腳溪 |
20 號橋 |
崁子腳 |
崁子腳福德正神宮 |
楓林溪 |
21 號橋 |
|
|
小坑子溪 |
22 號橋 |
|
福恩宮 |
老梅溪 |
23 號橋 老梅橋 |
老梅 |
大坵園福德宮 |
老崩山溪 |
24 號橋 傍山橋 |
老崩山 |
老崩山福德宮 |
石崩山溪 |
25 號橋 烏橋仔 |
|
|
石門溪 |
26 號橋 |
石門 |
石門福德宮 |
|
|
尖鹿 |
尖鹿福安宮 |
尖鹿溪 |
27 號橋 |
尖鹿 |
尖鹿福樂宮 |
阿里磅溪 |
28 號橋 十八王公橋 |
阿里磅 |
原有海口福德宮,因核一廠興建,牽至茂林社區福德宮 |
小坑溪 |
29 號橋 |
|
|
草埔尾溪 |
30 號橋 |
|
|
阿里荖溪 |
31 號橋 |
阿里荖 |
草里福安宮 |
從自然溪流的形成探討,聚落人口聚集,造橋,造路到福德宮的建造都解釋到。可是貼出這張表有一點大膽,因為我還沒有確實地去每一座橋確認橋的編號。所以,還需要去現場看才能貼出來,其他確認過沒問題。
列舉這個讓大家知道記錄資料的經過。一張小小的表格需要再三地確認,是我實作的過程。
石門文史工作室。112/1/17
補充:
112/1/18
以褔德宮的查察做例子,有點不適合。
不過,今天有花了一點時間把橋的號碼比對了,有做到查證的動作。簡單説工作就是細心的查訪而已。讀者也可以觀察自己住家附近的橋樑是否也有編號。
尖鹿27號橋(俞家肉粽旁) |
阿里荖31號橋 |
一個地方的發展因地勢而不同。又因社會結構,工業發達而改變:一、兩百年前,“有土斯有財”,人們在山上有農地的地方種田過活,後來,慢慢改變,交通方便的地方反而熱鬧起來,所以省道聚集人口而成聚落,石門這裡又都在溪口,這是很特別又有特色的地方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