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記錄石門:薯榔

記錄石門:薯榔

    薯榔是多年生宿根性纏繞藤本植物。莖基部有刺。

    塊莖肥大,有數節,肉質呈咖啡色或棕紅色,含有單寧酸與膠質,染後呈赭紅色。薯榔染不怕曬太陽,因為不會褪色,所以是一種很好的植物染材料。

    閩粵生產的香雲紗即是以薯榔汁液塗染,再以鐵質的烏泥媒染處理單面,使絲綢呈現一面赭紅一面黑色的絲織品。

    本地漁民牽罟所用的罟,都是自己用月桃跟苧麻做的,並用薯榔染漁網,這樣能加強纖維韌性,並防止海水腐蝕漁網,延長漁網壽命。以前,本地山上有薯榔,漁民會上山買薯榔回家浸泡煮染漁網。

    他們平均分擔,每人做一段罟網,月桃做大條罟索,苧麻做罟網。首先,把苧麻去薄皮,留下纖維在水裡搓洗,然後以撚繩器撚成繩子。繩子做好後就買薯榔回來挫成泥浸泡上色與曝曬,重複數次,再煮染上色。每年還會再補染一次。染色的目的除了增加罟索與罟網的韌性,也因有顏色的網子在水中會產生影子,魚群不會衝撞漁網造成損壞。在尼龍繩問世以後,這種罟索與罟網已經被取代了。漸漸的,現在在石門也沒有牽罟的活動了!

    薯榔的運用由來很久,從最早歷史的記載,三百多年前西班牙神父的報告與清朝的方志就有記錄如下:

    1632年西班牙Jacinto Esquival神父「福爾摩沙島情況相關事務的報告」《台灣文獻》第54卷第4期:

『在senar這裡,他們販賣一種生在土裡類似蕈類的植物,長的大且長可以用來染紅網具和其他東西。』

    《諸羅縣志》卷十物產志

薯榔:「泉郡志」:『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皮黑肉紅。染皂用之。』

    《淡水廳志》卷十二考二物產考

『薯榔(染網用之)

          現在,山上許多地方有薯榔,而且都非常肥大,實地採集與染色,手作的感覺充滿溫度。

存放在老梅罟寮的尼龍罟索與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