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15線
- 概論:北15線從灯台口(舊名吓咾覓,是平埔族語),楓林,頭圍,八甲,在成渠頂圳終點處為石門與三芝交界線,再往上橫山到二坪頂為止共有11公里,再往上是大屯山。其中在橫山附近會與北18線相交會,所以增加介紹北18線橫山到妙法寺路段。
- 古人看台灣山水:他們認為中國風水發源於崑崙山,分三支,其中長江以南/嶺南丘陵這支,從福建福州到台灣。即到大屯山。在古方志之中《諸羅縣志》的山川/《重修台灣縣志》山水志提到大遯山(大屯山)、小雞籠鼻頭山(鼻頭、富貴角)。認為大屯山在風水學屬「郡邑諸山之少祖」。山勢是從竹子山下的二坪頂、橫山、頭圍由麟山鼻(鼻尾)和富貴角入海。
- 台地地質:因為火山熔岩流流下,形成的外坪、橫山、頭圍、八甲熔岩台地剛好一階一階的有層次的排列下來。
- 古文書:根據古契約書記載:這區域乾隆44年(1779年)許成萬墾楓樹林,乾隆48年(1783年)許潘成墾蛇仔崙,乾隆50年(1785年)鄭柳墾吓咾覓。而楓林、頭圍、八甲是在漢人開墾後才有的命名。
潘恭、潘碧公開墾楓林,潘碧公無後嗣,交潘盛清管理資產。(這部分還要查資料)。
- 路段:從灯台口起始,經過大埤、鎮海宮、石門第一公墓、碾米間、許俊翔工作室、石門富福頂山寺、公共埤塘、八甲福德宮、八甲、紀家埤塘到成渠頂圳終點為石門三芝的交界,此後為三芝區到橫山。繼續往上走到二坪頂(分外坪、中坪與內坪)有屏山天元宮、貝殼廟、第七公墓、刣人坑,到真武殿牌樓往東有崁底寮古道(通尖山湖),再上去有一條二坪頂水圳古道,也有路通鷹仔鼻往古道。最後往上至真武殿是北15線的終點。
頭圍、八甲區域也是成渠大圳通過的區域,因地勢高低不平,路線的設計需要巧思計算。古人將水圳、埤塘、梯田設計得完美精湛,甚至在1969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有一張拍攝公共埤塘附近的相片,全是滿滿的梯田,非常美麗壯觀。德茂富基這區域同時也是埤塘最密集的地區。
從二坪頂有古道到內橫山到豬槽潭。過去石門與三芝的人往來會走這條路,他們會從阿里磅坑頭到尖山湖到內橫山到埔頭坑。
- 路段二:從橫山往北十八有木棉花道、內橫山(有南亞茶廠)與妙法寺。古地名蛇仔崙就在妙法寺附近。
- 其他:過去頭圍、八甲種植稻米,二坪頂有箭竹、箭竹筍、藍靛、蓪草、茶、薯榔,現在還有箭竹筍、香菇、茶油。崁底、二坪頂還有幾處菁礐遺址。這邊有稀有植物:如鐘萼木、昆欄樹與山桐子。
- 結語:從風水、地質、水圳、埤塘、梯田、文史、廟宇藝術、植物、產業的路上觀察,短短十一公里,視訊走一回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