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路段從倒照湖51號開始,經過倒照湖、葵扇湖連接大路崁古道抵達重和里三和國小。倒照湖51號往上通往石門阿里磅,往竹子山通往竹山古道、阿里磅瀑布。往下就是今天要走的路。
兩湖里這裡平坦且有水源的地區全部都種稻,過去種在來米,日治時期種蓬萊米。台灣原有的米的品種是在來米,沒有蓬萊米好吃,所以日本人在北海岸試種蓬來米,也在兩湖里種。種第二年時因為區域寬廣,會混種混到在來米,不好吃。後來選在竹子湖種,因為旁邊沒有其他田地,不會被混種。而農民每年要跟竹子湖拿蓬萊米的種籽種。(資料記載蓬萊米為粳米和秈米的混種,初始的蓬萊米品種,係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改良成功。1921年,於台北草山上的竹子湖栽種成功,後逐步推廣。)
這裡的石砌梯田年代久遠,整齊平整,每年農民在秋收後農閒時,會慢慢將田裡的石頭砌上,一點一點做,他們不急,甚至二、三十年才整理完成。開墾時水圳會最先做起來,再做田地、橋樑與道路。觀察這裡的水圳,是很古老的建築物。
山坡地且沒有水源者全部種茶,這裡到阿里磅瀑布古道的福德同山坡都是。每次採茶製茶期,工人從金山過來住在福德同旁邊茶寮的工人宿舍,住幾天採茶與製茶,等製好粗茶再走金包里大道(魚路古道)挑到台北賣。
其實,從金山到台北的魚路古道原本是人在走的路,其次是石門茶農挑運茶葉的路,第三是挑硫的路,最後才是魚路。當初李瑞宗老師研究時問到金山的居民,所以有這樣的命名。大油坑的人並不稱此路為魚路古道。
金山這裡的溪並不寬,挑茶時用跳的過去可以。但陽明山溪流較寬,每每將茶葉浸濕,所以茶神許里捐款建造了許顏橋,照顧石門茶農,因為一擔很重至少100斤,而且要挑一天才能到。 關於竹子山古道福德同的傳說:過去嶺頭喦(擎天崗)的牛會跑到這裡,所以毛(麻)少翁的人找到這裡將牛帶走。他們覺得福德同的土地公很靈驗,所以就將土地公請到嶺頭喦祭拜,讓金山居民找了好久才找到,並將土地公帶回。其實嶺頭喦(擎天崗)已經有土地公,不需要這樣做。
本段倒照湖起點海拔高約306公尺,開始是往下的石階路經過梯田,到葵扇湖。再從葵扇湖過去。此次我們從葵扇湖路邊開始走,在葵扇湖高度約200公尺,這裡一棵大樹上有一大虎頭蜂窩,我們安靜通過沒有驚動蜂群。這附近是農田,經常有農民在其下種植農作物,虎頭蜂竟然敢在這裡築巢?往前有竹林,有層層的休耕的石砌梯田,古道石階清楚路況很好。
幾百公尺後到達土地公廟,土地公是石頭雕刻的。這裡地名是竹子山腳,從這裡開始是大路崁古道,有一告示牌,路往下,本路因為公所有修整是木條鋪面,從這裡開始往下走,路很筆直很長,路邊也是竹林與休耕的田地。
大概幾百公尺後來到北25線路上,這裡路邊一樣有大路崁古道的告示牌,穿過馬路繼續下行,開始沿溪水而行,路彎彎曲曲有鋪木條但有損壞的情形,溪中有大石塊,一棵好大棵的水冬瓜倒在路上並繼續生長,我們要穿過它,這一段沿溪路段較濕潤,危險的部分有拉線保護,再到達一座橋,對面一棵樹上又有一大虎頭蜂窩,幾隻蜂飛出來且面向我們,老師告誡我們這種情況不能再靠近,只剩幾百公尺就到目的地,
我們很想過去,但為大家的安全只能放棄。
所以我們走回這小段的段落北25線上,也順著縣道馬路走回去葵扇湖停車處開車,去大路崁古道的終點(一樣在北25線上),終點有告示牌,還有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標誌,這邊已經是熱鬧的、有幾戶民居的聚落,旁邊有步道通三和國小。
〈淡基環山古道〉之中,我們已踏查路段從三芝二坪頂段、內橫山、坑內、石門全部、現在連接到金山兩湖里、重和里,還有已踏查的萬里神主嶺、大嶺古道,即將成一完整的連線。
繼續努力喔!
![]() |
起點倒照湖 |
![]() |
兩湖里古道 |
![]() |
往上通往阿里磅 |
![]() |
倒照湖梯田 |
![]() |
樹上的虎頭蜂窩 |
![]() |
土地公 |
![]() |
告示牌 |
![]() |
大路崁古道 |
![]() |
中間段路邊 |
![]() |
水冬瓜 |
![]() |
虎頭蜂窩 |
![]() |
橋 |
![]() |
陽明山國家公園標誌 |
![]() |
大路崁古道 |
![]() |
重和里聚落,通往三和國小 |
1904年台灣堡圖,(藍色路線即是兩湖里至三和國小路線) |
google map (與上圖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