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
名稱由來
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鄭開極之「福建通志」卷五,山川誌;「石門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此時”石門”指的是”石門洞”。
道光、同治年間改稱:「石門迅莊」,屬滬尾(含洼水)水師營,防衛石門、三芝兩區海岸。所以”石門”是因為有”石門洞”而命名的。
民國九年日人始設「街庄制」仍名本區為「石門庄」。
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為「石門鄉」。
民國一百年台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新北市,石門鄉改為石門區。
沿革
本區明鄭時期,初隸福建省天興縣,後隸天興州。
清康熙廿三年〈西元1684年〉、隸諸羅縣,
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改隸淡水廳淡水堡,後隸芝蘭堡。
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置淡水縣及基隆廳,本區西部(石門村以西)隸淡水縣之芝蘭三堡,東部(尖鹿、乾華、茂林、竹里、草里五村)隸基隆廳金包里堡。
光緒廿一年五月〈西元1895年〉日治時期,初置臺北縣,西部隸縣屬淡水支廳,東部隸縣屬基隆支廳。
光緒廿三年四月〈西元1897年〉廢支廳,置辦務署,西部滬尾辦務署,東部隸金包里辦務署。
光緒廿七年〈西元1901年〉廢縣為廳,西部隸臺北廳小基隆支廳,東部隸屬基隆廳金包里支廳。
宣統元年十月〈西元1909年〉改制,裁基隆廳併轄於臺北廳,並於支廳下設區署,本區西部隸小基隆支廳老梅區,東部隸金包里支廳阿里荖區。
地理位置
本區位於臺灣最北端東經一二一.六度,北緯二五.三度,東鄰金山區、西連三芝區,南與臺北市士林區相接,北濱東海。全區總面積五一.二六四五平方公里,東西寬為十二公里,南北長約五公里。
行政區域與人口
本區原行政區分別為德茂、富基、老梅、七股、山溪、石門、重門、尖鹿、乾華、茂林、草里、竹里等十二村,民國六十四年奉令將七股村裁併於老梅村,重門村裁併於石門村,竹里村裁併於乾華村,故實際區轄為德茂、富基、老梅、山溪、石門、尖鹿、乾華、茂林、草里等九村,全區戶口數為4,308戶,人口分別為男生6,212人、女生5,787人,合計全區人口數為:11,999人(計算至108.06)。
氣候
本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冬季有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陸冷高壓,以東北季風為主,夏季則有來自太平洋的海洋性高氣壓,以西南季風為主。冬季東北季風很強。冬天的雨綿源不絕,全年降雨日160至170日之間,全年雨量2000-2500公厘以上。冷高壓下來的時候最低氣溫常降至攝氏一O度附近;夏季則晴朗酷熱,是午後有西北雨的夏季季風氣候型態,高溫可以達36-37度。偶有颱風形成。
台語形容這裡的氣候:”三月火燒埔、
四月淡糊糊、
五月無乾土”
形容得非常適切,包括北海岸的氣候也一樣。
地質
石門地質有河谷堆積岩層、沉積岩層,安山岩層:有含閃兩輝安山岩、兩輝安山岩、安山集塊岩。在德茂、富基、老梅及山溪里屬於火山熔岩流地質,石門以東是火山集塊岩地質。
地形
本區地形是大屯火山地形,呈三角形,有以下地形:
壹、海岸
海岸有16.3公里長,地形豐富多樣:
①
岬角:富貴角、麟山鼻
火山熔岩流從竹子山一路奔流到海底形成的安山岩岬角,這麼顯著的位置,讓三、四百年來這裡成為航海的重要指標。
②
岬灣:白沙灣、老梅海灣
岬灣的沙由大石子慢慢吹成小石子在成為沙,形成海灣。
③
海岸沙丘:白沙灣、老梅沙丘
④
風稜石
要強風的”吹”以及沙的”磨”才能形成,只有位在富貴角的幾塊石頭才算是。這個位置真的在東北季風最強的時候人都站不住的。
⑤
藻礁:麟山鼻、崁子腳、石門洞
4400-5200年前開始形成的藻礁是無節珊瑚藻慢慢建構的。
⑥
礫石灘:尖子鹿到跳石海岸
海岸眾多的礫石是自然風吹而成圓形的,每顆都很圓,大小也相似,需要很長久的強風日夜吹拂才能成型,這裡的東北季風吹了幾十萬年做到了。所以這個地形是非常獨特的。
⑦
海蝕地形:石門洞、綠石槽
石門海岸的岩石大多屬火成岩安山岩地質,(特別是富基以西),所以沒有受到海蝕而成奇形怪石。只有在石門洞(海蝕拱門)與綠石槽(海蝕石槽)是屬沉積岩所以有海蝕現象,本來在海底又因為地殼抬升,才能在地平面上。
貳、低地
大丘田平原
老梅溪流域下游平原,是石門最大的平原,種植稻米與甘蔗,後來休耕,曾經規劃為花海讓遊客欣賞,現在部分轉型為有機農場。
草里河谷平原等
參、山脈
嵩山海拔1103公尺高
土地公嶺海拔525公尺高
竹里785峰海拔785公尺高
石門山海拔77公尺高
下員坑山海拔30公尺高
肆、峽谷
高地與溪流形成的河谷深切,有高山縱谷的氣勢。
伍、瀑布
阿里磅瀑布
竹子山與嵩山附近,在阿里磅溪的上游,海拔約600多公尺高,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又稱『滴水崁』,為大屯火山群(陽明山國家公園)第一大瀑布,瀑布高度約四、五十公尺,當地人稱本瀑布為「石牆」。
青山瀑布
是獨特的火山熔岩流瀑布,在老梅溪的上游,是知名的旅遊勝地,大台北地區最近的瀑布,每每假日會有好幾台遊覽車載滿遊客上來。
陸、台地、斷崖
八甲熔岩台地
老崩山台地
下角台地、下角斷崖
柒、丘陵
各地
捌、水系
石門河流受大屯火山地形影響,以竹子山為中心,向北呈扇形放射狀展開,有14條,為北部各區域之冠。其中以老梅溪與阿里磅溪為最大的兩條溪流。也因為地形與水流,讓各里各有一、兩條溪流流佈,呈狹長的南北向形狀。
1.阿里荖溪
2.草埔尾溪
3.小坑溪
4.阿里磅溪
5.尖子鹿溪
6.石門溪
7.石崩山溪
8.老崩山溪
9.老梅溪
10.小坑仔溪
11.楓林溪
12.崁子腳溪
13.八甲溪
14.下員坑溪
地景
石門洞
綠石槽
白沙灣
富貴角
麟山鼻
下角海岸、斷崖飛瀑
農田設施:梯田、水圳、埤塘
峽谷瀑布
人文設施:
富貴角燈塔
富基漁港
石滬
聚落
石門是典型的散居聚落,人口散居在各里,而且都在台二線與溪的入海口聚集成為聚落。
如:白沙灣(下員坑溪、八甲溪)、富基崁子腳(崁子腳溪、楓林溪、小坑溪)、老梅(老梅溪)、崩山口(老崩山溪)、石門(石崩山溪、石門溪)、尖子鹿(尖子鹿溪)、乾華(阿里磅溪、小坑溪)、草里(阿里荖溪、草埔尾溪)。而各聚落旁都有守護神土地公廟,很特別。
交通
以台二線為主,還有北15、北16、北17、北19、北19-1、北20、北21道路。台二線是橫向的,而縣道因為溪流的關係,多是順著地勢而造,是縱貫的,所以道路大都是編號單數的縱貫鄉道。從前山上的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若要到隔鄰,需要從山上往海邊走,再從海的另一邊走到隔鄰的山上,還好有古道可步行通過。現在北17與北19接通,又有石橫產業道路輔助,山上交通越來越便利。
風俗信仰
以佛、道教為多數,還有基督教、天主教。
廟宇有凌虛宮、五龍宮、包公府、四面金剛佛、福德宮等。也有海上漂流的神像。
陰廟十八王公、水流公等。把海上漂流的遇難者成為祭祀的對象也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萬善同是平埔族地方的特色。
萬善同是平埔族地方的特色。
產業
靠山吃山,有機農業、茶業。
靠海吃海,漁業。
觀光產業,肉粽業。
觀光產業,肉粽業。
史前遺址
富基遺址 在富基漁港 大岔坑文化早期 5000-5500年前
老梅遺址 在台二線北17入口右邊 訊塘埔文化 4500-3500年前
老崩山遺址 在老梅墳地(最早挖到) 訊塘埔文化 4500-3500年前
石門遺址 在崩山口 訊塘埔文化 4500-3500年前
白沙灣遺址 在白沙灣民宿 ?
十三行文化金屬器時代
舊社類型
番社小雞籠社屬十三行文化晚期舊社類型 400年前
這裡的平埔族人是巴(馬)賽族。在阿里磅溪以西屬小雞籠社,以東屬金包里社。
小雞籠社番社社址原來在三芝,1735年搬到老梅市中心,最後搬到老梅溪口,大溪墘,現在的砂石場旁。
歷史時期
西班牙 1626-1642年
荷蘭 1642-1662年
鄭氏王朝 1662-1683年
清朝 1683-1896年
日治時期 1896-1945年
中華民國 1945-
族群
漳州人
客家人汀州人
歷史事件
尖山湖海軍鹿屋航空隊墬機事件
人物
許里茶神
參考資料:石門鄉誌